一根毛竹林砍掉卖竹材,收入不过三五元,而制成竹器工艺品后价值100元左右;1公斤冬笋的地头价大约2元,而1公斤冬春笋炖鸡在农家乐的餐桌上至少要160元。安徽省庐江县将小竹子做出大产业,成为竹农致富新的增长点。
庐江县地处大别山余脉,温润多雨,盛产竹。全县现有竹子面积30万亩,立竹量5000万株,年产竹子500万根,冬、春、鞭三笋产量达2万吨,年产值过亿元。近年来,该县竹产业走转型之路,在培育竹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展竹产品深加工,实现从竹笋到竹材整个竹生长期的整体利用,实现了从竹材某个部分的单一利用到竹头、竹中间部分、竹尾、竹废屑的全竹利用,致力打造亿元竹产业。
庐江多竹,盛产当属矾山镇,这里的竹子面积超过2万亩,是有名的“竹乡”。初春时节,笔者沿着蜿蜒的盘山一路往深山上行,沿路树影婆娑,竹姿摇曳,满山满坡都是翠绿的竹林。
“正月十五一过,就开工了,手上还积压了不少年前的订单呢!” 矾山镇石硖村李嘴村民组的李良中正在山中伐竹,他乐呵呵地说。老李家种植了50多亩竹子,每年光卖竹材就能收入6万元多元,再加上帮村民代收代卖竹子的收入,让他们家成了村里富的富裕户。“竹子是个‘懒庄稼’,我们在家睡觉它都会长。今年砍了明年还可以继续砍,林地也好管理,竹子这一棵摇钱树就是一本万利的存折。” 李良中兴致勃勃地介绍。
在老李的带领下,笔者走进矾山镇石硖村李嘴村民组,只见路边门前晾晒着白花花的竹片。在一户农家的场地上晒满了已破好的竹条。竹器店老板卢春香告诉笔者,她家是加工竹床竹椅的,一年能加工5000张床、800张椅。“好销得很,一年能挣10多万元,上海、南京、芜湖的客商都要我家的货。” 卢春香的笑声格外甜美。
“过去这里是深山区,交通不便农家穷,前几年搞林权改革,伸进了竹业发展,近两年又搞了起了乡村振兴计划,哪家年收入都有个几万元。”矾山镇的党委书记卢昌东自豪地说,“你看这小洋楼盖得气派得很!”卢昌东一边说,一边指着附近的几幢农家小洋楼给笔者看。
卢昌东介绍:“镇里依托传统的竹产业,抓住竹编制品生态环保、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契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组建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成了占地20多亩的竹艺馆,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村里忙的就是竹经济,发展的就是竹产业。”矾山镇东明村竹编合作社社员柳雁玲喜滋滋地说,“社员们在空余时间编竹编补贴家用,有的还做起了竹编产品的网上销售员,一年收入有两三万元。我们靠竹编编出了小轿车、编出了小楼房,编出了幸福生活。”
竹业已成了庐江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该县更是把竹子开发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发展思路,把竹业开发做出了大文章。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加工企业13家,小型竹业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产品涉及竹地板、装饰板、家具、工艺品等100多个品种。
“不仅要抓一二三产的融合,还注重让农民在二三产中增收。”庐江县长许华为说,“我们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竹旅游业,全县竹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连片面积达万亩的黄屯竹海、冶父山景区。其中,冶父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已建成了假日酒店、游客接待中心、观竹楼、游步道和停车坪等景区设施,年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全县共有竹乡农家乐6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家。推动竹产业“触电”,全县共培育发展竹业电商企业10家,网上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
(钱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