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缪延亮
“第三届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于9月15—16日在中国·河北·野三坡举行,主题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本文为论坛名誉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开幕式上的视频致辞。以下为演讲全文。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相聚一堂,讨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问题。我在第一届论坛上说了三句话寄语,我想继续把这三句话作为对这次论坛的寄语提出来,就是“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寻中国发展的路径”。对于我们这些关心、支持、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基本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地多,有很热烈的讨论,也有很多成果。但是不少成果往往流于现象层面的讨论,就事论事,对于基本问题及其本质缺乏透彻的理解,因此没有形成共识。因为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以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提升城市竞争力”来说,它包含的问题非常多,譬如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城市化的资金来源问题、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几年了,但是对于其基本问题,我们还缺乏深入的讨论,还没有形成共识。
譬如说,对城市的规模问题有很多讨论。有的人认为,城市规模应该越来越大越好;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很严重了,所以要发展小城镇。各执一词,言人人殊。这里牵涉到一个根本问题:到底城市化的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讨论。所以对于城市规模问题,就很难用一套经济学的共同语言来进行辩驳。
有些人认为,城市规模和城市竞争力、城市效率是正相关的。他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把一些城市规模和效率做一个回归,证明了二者是正相关的。但是,就像我们经济学走过的道路一样,用回归来分析问题,发现两个变量之间是正相关的,并不能证明它们是因果关系。
十多年以来,在城市化的功能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断地变动,至今也没有一个能够说服大家的解释。在21世纪初期,城市热衷于大投资,出现了一些学者所批评的“造城大跃进”。当时的说法,城市化是投资的主要来源。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一些城市用海量投资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城市铺摊子等等。
于是,后来的说法就变了,说城市化的功能主要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中国经济2012年时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2013年第一季度城市住房销售增长了60%多,从而把经济增长速度拉上去了。于是就有人做了理论上的说明:农民进城以后需求增加,于是商品房的销售大幅度地提高,城市建设投资支撑了经济增长。
后来,经济学家发现这里面有一个概念上的误区。经济学所说的能够支撑增长的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不是那种心理需求。农民进城后可能想住上和城市人一样的大房子,但是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收入有没有增长?否则这种心理需求并不能够变成经济意义上的实际需求。
到了2013年、2014年,流行的观点又变了: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自然结果,不能够靠城市化去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因而不能人为地推动城市化加速。
在那个时候,我对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研究。我发现,我们这里对城市化功能的看法,跟国际上经济学家主流的看法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写了一本书《城市的胜利》,对城市化功能做了一个很简明的界定:因为人们在城市里的聚集,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思想交流,于是城市就成为创新的发动机。古希腊时代,学者们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里进行交流,就发展出很多新思想;文艺复兴时代,画家们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聚集,绘画技术就有了很多新发展;一直到现在的硅谷……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2010年,我们在做“十二五”预研究的时候,邀请了几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罗默到北京进行考察,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一次关于城市化的学术报告。他说,当人们在城市中聚集,人和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能够促进新思想(ideas),所以城市化的功能就是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他说,因为城市化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人们聚集的密度越大,效率就越高。
对这一点我不太同意,我跟他讨论的时候,就讲了我们在苏州的调查。苏州好不容易从西部地区引进了一些人才,几个月以后却跑到上海去了。苏州认为,因为上海是大城市,各种文化设施都比苏州强。其实,那时候苏州已经规模很大了,而且上海近在咫尺,可以很近便地享受上海文化。我们调查发现,问题不在规模,技术人员说主要的问题是苏州闭塞,在这里待几年以后技术水平就赶不上了时代了,而在上海技术水平可以不断进步。所以苏州主要问题是来者不拒,专业太多,于是同专业能够交流的人数太少,达不到提高技术水平的临界点。
罗默说,我的这个意见非常好,除了要发展城市之外,还要加上一条:专业化。
我后来到广东去讨论这个问题,就说了一个意见。因为金融涉及到的专业太多,要达到临界点,城市的规模就要很大。所以金融中心越大,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大。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有一千万人口。但是制造业不一样了,它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所以美国波音商用飞机的生产基地就在西雅图的小镇上。商业也不一样,原来商业要在大城市里,那在网络发达以后也不便需要在大城市了。
因此,基本问题搞清楚了,再来用分析框架来研究城市规模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说城市规模越大越好,或者城市规模越小越好。所以我认为,城市化的基本问题需要讨论,这样以来,具体问题才能够讨论清楚。
同样,中国经济有很多基本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没有建立起清晰的分析框架。有许多名家参加本次论坛,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上取得成果,能够形成一些分析框架,以此来分析我们的具体问题。也衷心希望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能够持续地办下去,不断地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