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林毅夫

编者按
9月16日,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主办的“纪念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暨50人论坛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使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出席并演讲。其表示现在85%的世界上的人口还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到2025年左右,中国变成发达国家,但到那时候还有66%的人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林毅夫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到2025年左右又是一个高收入国家,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以下为实录。
中国经济学家需深入了解中国现实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学家做了许多贡献,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经济学家还要继续发挥作用。在1978年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按照世界银行的指标,我们的人均GDP是156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20年前,50人论坛成立的时候,我们的人均GDP只有850美元,还是低收入国家。经过40年,每年9.5%的增长,去年我们的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并且也是在过去40年当中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亮丽的成绩,当然主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推动改革开放的结果。但我们作为经济学家,也不断地给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出谋划策,我想也是有一份的贡献。
虽然过去40年的成绩很亮丽,不过我们经济当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包括像收入分配的问题、腐败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距离两个百年目标想要达到的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要去做。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克服我们体制性的问题,抓住时代给我们的机遇,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样需要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领导,也需要我们作为经济学家深入研究问题、出谋划策。这是第一点看法。
第二点看法,中国经济学家要做政策研究,也要进行理论创新。固然,如果只看我们自己国内的经济,确实可以看到前面提到的很多问题,不管收入分配、不管城乡差距、不管腐败等等,但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走的一个渐进双轨的方式,政府保持了对市场进行太多干预所导致的结果。但是仔细去想的话也不完全是这样子,比如说在80年代、90年代,同样同我们一样在进行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它们试图一致性地把那些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到它们的国家。我想大家知道,取得的结果是它们的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基本上我们存在的每个问题它们都存在,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讲,还比我们更严重。所以并不是简单地讲说我们现在有很多体制不完善导致这些问题,并且在我们自己的改革经验当中也经常出现——有很多出发点非常好的改革措施,从理论上面讲非常清楚,应该是好的,但推行的结果常常是跟原来的愿望相左,甚至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不可否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或者是世界上的这些发展机构,总是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理论跟现有的经验来看我们存在的问题,希望用那些理论跟经验来作为我们改革发展的参照。但是我们知道,理论的适用性决定理论的前提条件,经验的适用性也决定这个经验产生的前提条件。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前提条件当然跟发达国家不一样,跟完善的、完整的理论模型不一样;以那样的理论做参照,经常会出现我们所讲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我们经济学家如果想对我们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的发展(有所助力的话),非常有需要自己深入了解中国的经济现实,从中国的经济现象当中去了解它存在的原因,以及在克服它并可以动员的资源、推动改革前进的动力等(方面),提出新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能够比较好的让我们了解过去这40年的转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绩,同时还存在这么多问题,这么多问题怎么来解决才会真的有效,使我们的理论能够从认识世界跟改造世界得到统一。现在经济学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认识世界好像很有力量,改造世界苍白无力。我们希望我们作为中国的经济学家,这场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难得的最大的实验,从这场实验当中我们自己来总结经验、提出新的理论。经济改革转型最重要的是在经济方面的这种体制的改革,我们作为经济学家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在政策研究的过程当中,也同时要进行理论创新。
我第三点看法是,中国经济学家要有更大的格局。我们不仅是要关心中国自己的事,而且要关心世界。中国的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到底能不能被世界接受,相当大的程度决定于中国的发展是不是给其他国家带来共同发展的机遇。而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同时也要会说。比如说现在中美关系,大家在打贸易战,可是我们知道贸易是双赢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能够真正的有理有据地让美国学界、理论界、民众能够了解中国的发展、中美的贸易会促进美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能够给美国的企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这是互利双赢的。
同时,现在85%的世界上的人口还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到2025年左右,中国变成发达国家,但到那时候还有66%的人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到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到2025年左右又是一个高收入国家,那我们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应该像)原来过去发达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样,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但如果回顾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的发展跟合作的格局,发达国家如果从钱上面来讲,花了不少钱。根据我的统计,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超过三万亿美元,但是真正能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国家非常少,能够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国家非常少。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讲的思路决定出路。因为发达国家在提供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时候,通常是沿着它们的理论、它们的思路、它们的经验来做的,结果出发点非常好,效果不如人意。
中国要承担更大责任
那么中国变成一个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对世界上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的时候,我想应该的理论为什么过去的发展没有效果。因为从发展的角度,你说这几年我们提倡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低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少数几个发展成功的发展经济体,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抓住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然后来抓住那个窗口机遇期,让它们从农业社会变成现代化工业社会。中国现在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从制造业大国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直接输掉比较优势,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向世界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当然,要抓住这个窗口机遇期必须有一些条件,比如必须有基础设施的完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2013年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过去18年来我们讲的中非合作发展,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能合作,这确实是可以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带来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期。当然,它们要怎么抓住这个机遇期,我们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就是怎么样来改变它们的发展思路的问题,这也跟我前面讲的理论创新相关。
总的来讲,在1995年的时候,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的世纪。我想的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作为经济学家,一方面要继续贡献我们的智慧,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让我们的经济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往前进,同时提出新的理论,才能够让我们的改革发展更顺当地进行;并且以我们的理论、我们的思路以及我们的发展来帮助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也同样能给发达国家创造出的机会,同样能够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