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访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

  ■ 本报记者 赵敏

1.jpg

●吴协恩(右)接受本报记者(左)采访。

  9月21日,历时三天的第十八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宝鸡东岭皇冠假日酒店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党代表中有影响力的村干部,以及55个少数民族村干部代表、大学生村官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千余人参加论坛,有着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掌舵人吴协恩格外引人注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需要从“能人经济”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型,华西村的发展经历对那些先富起来的村、甚至公司都极具借鉴和启发价值。兼任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职务的吴协恩对于此次全国村长论坛更有其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并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记者:第十八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宝鸡东岭村举办,请您谈一谈对宝鸡、对东岭的了解和印象?

  吴协恩:全国村长论坛已成功举办17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十余个省份,这次来到的陕西省,是习总书记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论坛在这里召开,寓意着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宝鸡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洁与美丽。宽阔整洁的街道、匠心独运的楼宇设计都让我印象深刻。东岭村是我们的友好村,发展很有特色,特别是东岭村“村企合一、以企带村、共同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给人很大启发。在举办地和承办村的大力支持下,本届论坛既有鲜明特色、又有丰富内涵、更有较大收获!

  记者:您认为本次论坛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对您有何启发?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吴协恩:这次论坛以“弘扬改革精神,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不仅契合时代潮流,而且符合国家战略,更是贴近村官实际。同时,论坛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反映了“高质量”的标准,更彰显了“接地气”的特色。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正是从农村发起的。推动改革开放,关键思想解放。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核心有三条:不被固有观念所绑架、不被过往成绩所拖累、不被外界喧哗所影响。我们每年举办“村长”论坛,就是要加强全国60多万个村庄、200多万名村干部的交流与合作。另外,村官们还可以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学到致富的经验、拓宽自身的眼界、创新为民的理念。

  记者:这次村长论坛,实际上也是乡村振兴的推进会。华西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做法,能否请您谈谈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以及未来围绕乡村振兴,华西是一个怎样的规划?

  吴协恩:本次论坛期间,正好迎来中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我觉得,乡村振兴,就是我们农民最大的收获。当然,“乡村振兴”也好,“城乡一体”也好,不是简单地把“村”建成“城”,根本目的是要真正方便老百姓。像最近几年,我们华西引进城里的设施与服务,通过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健康体检中心、月子疗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包括新建成的幼儿园等,就是要让各类群体都能享受到一流的城市服务。乡村振兴,关键人要振兴。老书记在世时常讲这样两句话: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为了进一步提升华西人的精神境界,这些年来我们开展了“双送”:送知识、送健康,这个健康,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而是全面的身心健康。我们把年轻人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去培训、送到贵州、青海等贫困地区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骨干人员送到EMBA工商管理去培训、把干部群体送到华西设在西藏的培训基地去体验,每月举办青年智慧论坛等,就是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和成才。因为新时代的华西村民,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像现在华西村每个月有“八个会”:经济分析例会、村民大会、党员联户学习会、联户组长和村民代表会、支部会议、青年智慧论坛、文学沙龙和读书会。围绕“乡村振兴”的五条标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们要把华西建设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城里有的各种服务设施,我们农村也要有。我们制定了八条标准:发展更高质量、管理更具规范、生态更加宜居、文化更现繁荣、人才更大舞台、社会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温度、干群更讲正气。最终,我们要把华西打造成“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

  记者:习总书记曾说过:“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举办村长论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我知道吴协恩书记您一直有着很浓的稻米情结。能否请您谈一谈,你坚持种植高端大米的初心是什么?

  吴协恩:我坚持种植高端大米,最大的初心,就是我是一个农民,农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种出好吃的粮食,我也不例外。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设立“农民丰收节”?我想,就是要让农民增加更多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出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华西是一个农村,农业是我们的根本。我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要打响华西的农产品品牌。要知道,种水稻的老祖宗其实是我们中国人,但是日本的大米却普遍好吃。为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让华西也种出安全香醇的大米,满足“口味”越来越高的消费者。现在,不管是外部的市场环境,还是华西的自身条件,也都到了发展高品质农业的阶段。像老百姓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要吃得安心、穿得舒心、用得放心。所以,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恒心、匠心、良心发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像我们选派7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大学生农民种大米,而且要求他们一辈子扎根农业,只做一件事,就是要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还要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模式,并向全国输出。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农”字头文章做强做优,做出规模、做出影响,示范和带动更多地方发展现代农业。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谈“高质量”,协恩书记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质量?

  吴协恩: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高质量,而是全面高质量。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有了高质量的人,才会有其他的高质量。正如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的:“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总书记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觉得,老乡怎么样,关键村官怎么想。当好一名村官,一要确立长期行为,自我坚持;二要听老百姓的意见,自找差距;三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自我提升。我相信,这三条对出席这次村长论坛的所有村官都有借鉴意义。

  记者:改革与开放是并行的,华西村一直在改革,同时也在进行着开放,现在无数产业走出华西,在全国、全世界进行布局,表面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深层次上是否还有其他意义?

  吴协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华西的产业从东到西、漂洋过海,已经做到了全国和国外。我们现在不是以华西为世界,而是以世界为华西。我们到云南开采大理石,到重庆、湖北建设农商城,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学种大米,我们转型、提升两个举措同步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经济发展到了“1+1>2”的阶段,过去靠“胆量”,现在靠“胆识”;过去靠“等政策”,现在要“懂政策”;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华西企业高管中39%、中层干部中59%、员工队伍中超过92%都来自五湖四海。我们通过“产业+资本+人才”的模式,把资源变成钱、把知识变成钱、把品牌变成钱。作为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控制风险的能力。控制风险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华西是多业取胜、专业为王。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有的时候,不是时代进步的太快,而是人的观念转变的太慢,甚至不愿意去转变。华西就是要始终快一拍、领着走,而不是慢一拍、跟着走,因为不出发,什么也没有,不再出发,已经有的也一样会失去!

  采访结束后,吴协恩表示,村促会举办全国“村长”论坛,就是为了总结各地村庄的发展经验,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农业一定会强,中国农民一定会富,中国农村一定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