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沙洲
●第六届汉旺论坛在成都正式开幕
●德阳市副市长李成金介绍“德阳市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高级顾问徐天诺表示,我们可以接受和管理风险
9月21日上午9时,中共德阳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何礼宣布:以“国际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产业合作”为主题的第六届汉旺论坛在成都正式开幕。本届论坛是第十七届西博会的专项活动之一,由德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UNDP-China)、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博览事务局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防灾减灾、应急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应急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地震监测预警技术发展与应用、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共同推动中外应急产业发展。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主持,中共德阳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何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顾问Tina Stoum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安全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消防总队、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救灾中心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出席论坛。国务院应急专家组成员、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原院长刘铁民、四川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林生,以及来自德国、山东、湖南、四川等国外和省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做了主旨发言,总结了"汶川一芦山一九寨”三次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研讨了当前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议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高级顾问徐天诺表示,我们永远不能摆脱灾害,但可以接受和管理风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不应将灾难视为外部冲击事件。灾害是社会的内生因素,同环境、社会、物质和经济的脆弱性,以及人为因素息息相关。其次,通过跨部门合作,我们可以变得更强大,更有弹性,并提供更多的观点和看法,探寻创新的解决方案及技术,学习不同情境下如何有效建设弹性。长沙市绿舟防灾减灾促进中心主任苏青介绍,他们通过在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让社区群众建立自己的安全庇护所,掌握必要的逃生及求生技能,让更多身边人都懂得安全技能。
应急产业合作方面,本届论坛围绕应急产业成果支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探讨了德阳市作为四川省和中国西部唯一获得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授牌的城市,产业合作与升级发展等议题。
论坛期间,德阳市副市长李成金代表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德阳市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未来两年内,德阳将建设三个应急产业带和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一是以德阳经开区为依托,建设国家级关键基础设施检测、监测预警和救援处置应急产业带;二是以德阳高新区-什邡市为依托,建设西部低空救援应急产业带;三是以汉旺—穿心店地震遗址保护区和旌阳区为依托,建设国际地震、地质灾害教育培训演练应急产业带;四是以汉旺论坛为依托,打造应急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德阳正式向国内外应急产业有志之士发出邀请,希望能在应急产业发展、推动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领域,与专家、学者和企业建立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
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面临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恶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海啸、干旱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问题让人类面临巨大挑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为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珍爱地球、珍视生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德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UNDP-China)共同发起创办“汉旺论坛”,聚焦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论坛以中国国家地震遗址纪念地—绵竹汉旺镇命名,寓意中国兴旺繁荣,世界和谐发展。
汉旺论坛自创办以来,以建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开放性全球交流平台为宗旨,致力于通过多方交流与对话,汇集和分享全球智慧,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对话与交流合作,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今天,汉旺论坛不仅已经成为德阳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中国与世界就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对话的一个重要平台。未来,汉旺论坛将继续以促进全球持续性、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为使命,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韧性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