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永志
今年以来,新疆某部为配合部队正在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专门邀请40年前被新疆军区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的英雄老战士去讲传统。9月17日,彭义权结束边防传统讲述回返成都住所后,他给笔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拼命三郎”与九个三等功
那是41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在西北某国防工程的项目工地一个白雪覆盖的山坡上,几位穿白大褂的军医正全力抢救一位年轻的士兵。被抢救的士兵就是彭义权,那时他正参加一个国防工程的修建任务。工地上,像这样的抢救已经几十次了,但这次抢救的时间特别长。众人都在暗暗祈祷:这样的好战士,无论怎么都不能走啊!
在他们心里,彭义权就是一个工作起来连命都不要的“拼命三郎”。由于他所做的工作是老是呆在粉尘烟雾中,入伍第二年,彭义权全就得了严重的矽肺病。过度的劳累使他经常昏倒在工地上。一发病胸部就剧烈疼痛、憋气、口吐白色泡沫。这时,身边的战友就马上把他背到就近的医疗点抢救。可刚醒过来一拔掉针头,他又抄起工具回到工地,哪个都拦不住,战友们说他就像一头倔驴。
时间已经过了几个小时,在一旁抢救的医生、战友都以为他这回怕是醒不过来了。可正当大家感到无望时,彭义权眉毛动了一下,接着慢慢地睁开了眼睛。“你们在干啥子?”刚醒来的彭义权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以为你就这样走了,你真是命大,吓死人了!”一位营里的主官一把抱住了彭义权,止不住眼泪唰唰直流。
昏迷的彭义权经过现场抢救苏醒过来后,连里马上派人把他送到山下条件稍好些的工地医疗点。在这里经过十多天的治疗,他病情刚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医生说不行,还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可他趁医生吃午饭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了,沿山走了3个多小时回到了工地,又扛起工具进了山洞。医生吃过午饭回来见彭义权不见了,赶紧打电话到他的连队,连里说他上工地去了。医生当时十分感慨:还没有见到为了国防工程这样不要命的人。
从1976年至1979年4年间,彭义权在工地上昏倒了60多次。一次又一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抢救时间最长的那次之后,连队不再让他干重活了,安排他专门带新兵传业务。在他的传授下,班里连队的工程项目完成量每天都是第一,他也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在入伍的6年间,先后9次荣立三等功。1978年10月,彭义权被新疆军区政治部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
维族孤老太与五个孤儿
彭义权所在部队驻地不远处有一处破旧院舍,那是一位维族孤寡老太太居住的地方。从1979年的两年多时间里,时常可见一位年轻军人从营区出来径直走到维族老太的房前。他从包里取出还冒着热气的馒头,看着她一口一口吃完。自从他从驻地老乡那里知道这位老太太是位孤寡老人后,便经常去老人的家里帮她收拾屋子,见她家里食物稀缺,没有烧火做饭和冬天取暖的煤块,便给连队的领导作了汇报,请求连队帮助老人解决眼下的困难。自那以后,彭义权几乎天天给老太送吃的,还给她送去煤块让她冬天取暖用。维族老太太常给同族人说她这辈子真有福气,遇上解放军好人了。为了与这位孤老太进行交流,彭义权还自学了维族基本用语,现在他还能流利地说出一些。
两年后,老太太因病去世。彭义权连续两年帮助一位维族老太太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彭义权几十年的生活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坦荡的胸怀和无私的善心。1974年同年参军入伍的战友李远云因公牺牲后,彭义权多次把自己的津贴费寄给他的父母。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又第一个在班里发起向唐山灾区捐款,把仅有的一点津贴费全部捐出。在部队驻训的日子里,他带着班里战友,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大街打扫卫生。这些举动,深的当地维族民众好评。在他的带动下,所在的五连积极搞好军地关系,先后被驻地阿克苏地区、新疆自治区、新疆军区和中央军委授予“爱民模范连”称号。
1980年彭义权转业到地方后,他在家人的支持下,一次收养了三个幼小孤儿,供他们上学读书,长大后帮助落实了工作。后来孤儿们全部成家立业又有了下一代,三个孤儿家庭,如今的日子其乐融融。三年前,彭义权又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孤儿院认养了两个藏族孤儿,每年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费用,承诺一直供养他们到大学毕业……
有人问彭义权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回答很简单:当兵保家卫国,转业后服务社会,力所能及做些好事善事,这都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