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岗位创新活动风生水起
■ 马兰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杀手锏”。在企业,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专利”,更应该是广大一线技能员工的“主业”,如此才能使创新走进员工,形成“创新就在你身边,人人都可以创新”的全员创新局面,创新也才能结出更多更大的硕果。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高度重视创新在一线落地,倡导员工立足岗位、立足生产中的窄口和难题,进行小改小革、改善改变。他们认为,创新不分大小,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有改进、有进步、有收益,就是创新,都有资格获得奖励和荣誉,并给予了创新的制度性保障。制度接了地气,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自然水到渠成,防务事业部创新创效活动风生水起,广大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一展身手,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演绎出一场“蓝领”创新的大戏。
“蓝领”爱创新,劳动创造价值深入人心
时逢盛夏,骄阳似火。走进防务事业部405车间,一股热浪迎面扑来。综合一班班组长娄万军正全神贯注地填写着《合理化建议表》。在这张提案上,他提出了“关于设计制造多功能压力装置器”的想法,意在改进车间方向机齿圈和钢套人工压合的局面。“过去这几种零件一直是车间的生产窄口,作为一线的直接生产者,既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产品质量、效率。现在,事业部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创新创效、小改小革,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技术创新新格局。”娄万军向记者说到。
翻开防务事业部合理化建议的一沓子表单,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引领的创新创效活动正得到一线“蓝领们”的积极响应。2017年,刚刚成立的防务事业部主动作为,将创新的重心下移到班组,引导员工由“漠不关心”向“主动参与”转变,掀起了“五小”改进活动的风潮。随着公司防务产品生产纪录的屡创新高,各单位都在提效率、增效益上动起了脑筋,在生产一线,即使是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员工们也翻起了书本,“啃”起了理论,希望通过技术与工艺上的“微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创造经济效益。
止住“出血点”,省下的就是挣下的
“这项改进就是为了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没想到解决了制约车间多年的生产窄口,不仅创效了还获得了事业部创新创效一等奖,光团队奖励就8000元呢!”701车间主任李欧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到。
从2001年镀铬生产线投产以来,阳极镀铅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问题一直是车间的生产窄口。改进之前,阳极均为铜芯阳极,加工完成后由车间自行镀铅,活化阳极的生产与主产品所用阳极的生产抢线严重,并且活化阳极使用时一次使用时间较长,对阳极腐蚀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漏铜现象,会带入大量的铜离子,对镀铬溶液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还会导致镀铬溶液无法使用。
如何解决这个“疑难杂症”早已成为车间员工的头等大事。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李欧受到启发,带着团队将活化阳极材质改为铁芯,将镀铅工艺改为压铸。经过相关技术人员论证,这个改进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为主产品阳极的生产节余了一定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活化阳极的质量问题。
据统计,这一创新年节约成本21万余元,消除了污染镀铬液的质量隐患,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困扰车间多年的“出血点”终于止住了。701车间技术员董平告诉记者:“李主任提出的这项改进为我们车间带来了‘大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的创新积极性更高了,也更加坚定了大家进行小改小革的信念。”
“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创新需要消耗资源,必须领导亲自抓,聚焦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疑难杂症”,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协力攻关,并及时奖励创新成果,让生产能受益,让创新者有收益,创新就能事半功倍、在员工中得到积极响应。
多年的窄口,在创新中被突破
“经历了上百次的试验,困扰车间多年的窄口终于攻破了,这次我们彻底解决了耳轴加工困难、废品率高的难题。”704车间主任马战勋向记者说到。
在生产过程中,耳轴中频感应淬火因零件定位不准,造成凸台和凹台形成的淬火裂纹,零件热处理一致性差,一次合格率较低。“产品经过锻造、机加、成品等工序后,就下转到了我们车间,人为因素以及光线因素严重影响了产品淬火质量,废品率达到10%左右,所以大家的压力都特别大。”回想起那段日子,马占勋神情凝重。
困难摆在面前不能退缩。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马占勋亲自组建攻关小组,与大家集思广益,翻书籍、收集资料。攻关期间,大大小小的会不知开了多少回,有时因为一个新的提议争得面红耳赤,就这样不断的改进、不断的试验,马战勋团队设计制作的卡具,定位准确、可靠,彻底消除了零件定位差异。
功夫不负有心人,攻关小组相继提出采用耐高温绝缘材料制作一个环,经过试运行,耐高温绝缘环在感应器与耳轴底盘之间避免了因接触造成的打火现象,且保证了感应器与耳轴底沿之间的间隙足够小,同时在冷却过程中绝缘环能够有效地阻止冷却液直接喷射在耳轴底沿,避免了耳轴底沿的开裂,彻底解决了耳轴加工困难、废品率高的难题。最终实现了耳轴中频淬火自动化生产,废品合格率由10%降为2%以下。现在4种主产品耳轴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打破了以往手动操作、半自动化模式,预计每年创造经济价值22万元。
创新就是发现问题立即行动,创新来不得半点“等靠要”的念想,只有“自己动手”,发动群众的力量,才能收获“丰衣足食”。
团队出力量,强强联手创佳绩
在防务事业部开展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爱琢磨”已成为一线员工的工作常态。防务事业部充分利用创新创效、小改小革等载体,扩大合理化建议的影响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一线工人的创新虽“小”,却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605车间,张军在和李延斌是合理化建议的“绝佳拍档”。他们时刻带着改善的目光看问题,合理化建议工作开展以来,大大小小的建议不断,两人合作更是强强联手,持续为车间创造着效益。401车间形成了电器故障排除52项“秘籍”,解决了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使检测工艺在自己的双手中升华。502车间张立峰全年提出技术创新6项,质量提升15项,为车间 10余种科研产品和小口径身管的顺利产出提供技术支撑。604车间的王士良和设备维修中心的李松,两位年青的包头工匠“跨界”“联手”,一举使普通数控车床实现了自动供料,减少手工作业80%以上。
改革的实质,就是祛除不合理、不合时宜的制度、规矩,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企业的主人,操主人心、尽主人责,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事业心、责任感,让“员工的心,企业的根”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改革就成了推动企业发展前进的澎湃动力。防务事业部以员工创新为抓手,让创新接地气、到员工、见实效,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小小“金点子”貌不惊人,却可以汇聚成让人难以预料的巨大能量。改革,如春风化雨,吹绿了防务事业部一线蓝领微创聚集地,他们已经成为解决生产难题的主力军,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护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