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吴登亮:我的岗位在一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丁玉萍 胡强

1.jpg

● 吴登亮检查油嘴

  今年40岁的吴登亮,是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主任技师、采油二厂管理一区运行中心主任。他个头不高,颜值不低,语速很快,目光坚毅,做事干练利索,是那种精干帅气的男人。他还是“吴登亮创新工作室”主持人,西北油田分公司“技术标兵”,中石化“青年岗位操作能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

  有了这么多头衔之后,厂里多次调他进机关,他拒绝的理由很独特:“我干的是采油,灵感来自一线,创新舞台也应该在一线。”

  每口油井都是有灵性的

  采油管理一区有387口油井。在吴登亮眼里,每口井都有生命、有灵性,他们有自己的生老病死,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交谈,可以倾听,可以诉说;同时又是有性格的,如果怠慢它、轻视它,就会耍点小脾气、闹点小情绪。

  吴登亮把油井当成好朋友、好伙伴,特别是那些异常井更让他牵肠挂肚。YK1井,是吴登胜负责的第一口井。这口井首此使用外涂层防护油管。为了不损害涂层,吴登亮坚决不让使用机械卸车,车上4人,车下4人,一根一根地转移着。从日出到日落,他们将油管整齐地码放在钻台下的油管桥上。10根1露头,一共570根,重 52吨。原本2天下完的油管,却整整下了6天。吃饭的时候,他们的手抖得直掉筷子,但没让油管抽破一点皮。

  真正让吴登亮声名鹊起的是在S86井。当时,两组营房、一套餐车、7个人、1辆皮卡车、两台4135发电机,从此有了“加强班”这个称谓。他就是这个加强班班长。该井距离队部50公里、厂部80公里,是个“行走两腿泥,吃饭一嘴沙”的地方。他带领弟兄们创造了日产330吨单井记录, 696天的坚守,23万吨原油的贡献,使班组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S86井成了采油厂、分公司标准化井站,从此站场标准化推进有了示范点。

  工作室的风景最美好

  每周一的21时,无论多忙多累,采油管理一区的王文强总会准时地到“吴登亮创新工作室”,让吴登亮帮忙指导他自己的创新项目。

  在采油管理一区,有王文强这样习惯的职工还有很多很多。

  吴登亮办公室门上,镶嵌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颁发的白底红字的“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奖牌。这是属于他的世界。他在这个世界里有过天马行空,也有过寸步难行,他思考,他冥想,他远足,他攀登,他经常和同事一起在这里领略技术高峰上的无限风光而留恋忘返。

  2009年,吴登亮研制成“掺稀柱塞泵油封技术改造”项目,大大减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年累计节约成本186万元。同年8月,采油二厂成立“吴登亮创新工作室”,又一次点亮了他的人生。

  “创新工作室发挥出辐射引领作用,攻关活动更多地成为一种‘集团化’作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吴登亮介绍说,“过去的10年,我完成了10多项革新成果,而工作室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0项。”

  吴登亮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光杆盘根盒密封导向装置”等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年节约成本1500万元。《提高抽油机调冲程时效》课题在中石化集团公司评审中,荣获优秀QC成果一等奖。

  由一点亮到一片亮

  “有难题,找吴大师,他肯定有妙招。”在采油二厂,吴登亮有一大批“粉丝”。

  有人说,吴登亮是傻子,把技术无私传授给弟子们。吴登亮却说,要带出更多的工匠,由一点亮到一片亮,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吴登亮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讲解、实际操作三结合的方法,把新工艺、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对于新分职工和转岗职工,他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对技术熟练职工,实施项目带徒,引导他们参与单位课题攻关、成果研制与开发,使青年技术人才得以快速成长。

  争当“技能型创新型职工”,成了二厂人的新时尚,学技术、练本领、立足岗位搞革新蔚然成风,涌现出了张志刚、马坤、方婷等一批“土专家”。他所带的徒弟中,有8人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13人走上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16人获得技术能手称号,60人当上了班站长。

  据统计,采油二厂3年间就有81名职工拿到自学和成人教育毕业证书,职工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在1000条以上,创经济效益达4000多万元。仅2017年,完成“14型抽油机手动液压悬绳器总成的研究与应用、光杆密封盒盘根导向装置、7-1计转站计量加热炉前端加装过滤器等8项创新、创效成果,年节约成本近2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