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101中学 胡音格
下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游戏。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一首诗里写道“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大意是说饭饱酒足之后无事可做,我们就来下棋取乐吧。古代有两种不同的下棋游戏。一种是相当于现代的围棋,叫做“弈”;还有一种是现代象棋的雏形,叫做“博”。“博”和“弈”合起来就构成了“博弈”一个词。不过“博弈”这个词在古代只是表示下棋,这个词流传到现代却有了竞争较量的意思。这是因为下棋本身就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游戏,于是“博弈”引申就有了为谋取利益而进行竞争的意思。古代自从有了下棋的游戏,好像就有了用钱财比输赢的玩法,这种玩法就是“赌博”。想想“赌博”这个词也挺有意思的,“赌”就是用钱财比输赢,“博”就是指下棋的玩法。这种玩法玩成了气候,竟至于成为一种职业,那就是“博彩业”了。
不管是围棋还是象棋都少不了棋子。棋子可以是木制的,因此汉字中就有一个木旁、其声的“棋”字;棋子也可以是石制的,因此汉字里还有一个石旁、其声的“碁”字。木旁和石旁正好说明古代棋子所用的材料主要有木头和石头两种。据说现代考古还发现了一些石质的棋子,但是很少听说有古代的木制棋子被发现,这大概是因为木制棋子容易腐烂的缘故吧。
下棋不但要有棋子,还得要有棋盘。下棋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棋盘”这个词并不是那么早就有的。“棋盘”古代叫做“棋局”,更多的时候只用“局”一个字。“棋局”多是一种木制方板,也有石制或其他材质的。棋局上面要刻画棋道,棋道纵横交错,井井有条,“星罗棋布”这个成语就是对棋道的一种形象描写。
下棋要面对棋局,当事人就是“当局”。下棋一般是两人对决,两人各自当局,就形成“对局”。对局的人就是“局内人”,对局者以外的人就是“局外人”。局内人、局外人都关注棋盘上的形势,棋盘上的形势就叫做“局势”或者叫做“局面”。有时候棋盘上的局势,是下棋的人没看清楚,而观棋的人反而看得一清二楚,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在这句俗话当然不仅仅是用在下棋上,还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的考虑太多,认识不客观,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现代汉语“局内人”“局外人”也不是专指下棋和观棋的人,而是分别指参与某事的人和与某事无关的人。至于“当局”,现代汉语也不再指对局下棋的人,而是多指政府、党派、机构中的领导者。
下棋活动自始至终与棋局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没有棋盘就无从下棋。因此下棋活动的词语很多都与“局”有关。下棋双方来一盘棋,叫“开局”,引申而泛指工作、活动等开始。下棋双方分别把自己的棋子摆好叫“布局”,引申而泛指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下棋双方已经形成的布局叫“格局”,引申而泛指事物形成的结构形式。下棋双方进入酣战阶段叫“战局”,当下的阶段叫“时局”。下棋双方引诱对方叫“设局”,设局一般都是引人上套的“骗局”。下棋双方陷入僵持的局面叫“僵局”或“窘局”。如果一方陷入危险、困难的局面,就会步入“危局”或“困局”。“危局”或“困局”若不可收拾,将有可能每况愈下而形成“残局”。“残局”无力回天,则最终难免“败局”。竞争中败局已定,则难逃“出局”的命运。关键时候,如能时来运转,绝处逢生,或可捞得个“平局”或“和局”。如能出奇制胜,后发制人更可能博得个“胜局”。下棋或输、或赢、或和,这种最终的局面就是“结局”。结局是一种无法更改的“定局”。当然,也有蛮不讲理者,不等到有结果就胡搅蛮缠,甚至搅乱棋局,这种行为是“搅局”。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古代名之曰“局”的棋盘,空间地盘毕竟有限,这种有限的棋局,就是“局限”。下棋者面对棋局而坐,难免感觉“局促”。“局促”的本意就是下棋者面对棋局而感觉到空间狭促,狭促的空间总会令人“局促不安”。在这种“局促”的位置上,面对有“局限”的棋局,很难看到棋局的“全局”,而只能看到“局部”。“局限”与“全局”仿佛是天生的一种矛盾。
孔子曾说“整天吃饱了,无所事事,这是不行的啊!不是有下棋的事情吗?没事下下棋总比整日里游手好闲的好呀!”(《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现代人无所事事,耍个打牌下棋的玩意,不是还能创造出一个“牌局”的词吗?
要说古代下棋对现代的影响有多大的话,恐怕不需要去调查下棋这件事在现代有多风靡,只需要看看现代词语中有多少与棋局有关,就会让你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