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于2018年3月24—2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24日深度对话(三)讨论的题目是“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纵论中国改革”。本节深度对话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主持。发言嘉宾分别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毅夫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
讨论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提出,中国没有按世界银行的华盛顿共识,采用务实主义,不走极端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但他也指出,渐进的方式好处是解决容易的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总结了中国改革成功的几个关键点。在他看来,中国没有听世界银行的建议按照华盛顿共识来做国内政策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他对比中国和俄罗斯转型升级指出,相比俄罗斯,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采取了务实主义和渐进主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毅夫就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做出分析。他指出,中国39年来GDP平均增速超过9%。海外经验显示,到这个阶段出现的腐败、收入不平等,城乡差距等问题都让相关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林毅夫表示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了解根源是什么。他认为转型之前,中国的竞争力是资本密集行业,如果全面放开实行市场化就会造成行业破产。因此中国采取过渡政策,提供保护和补贴以保持稳定。同步开放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强对外学习,这才保证了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
由于对资本密集行业的保护扭曲了市场,出现企业机制不够好,需要银行借贷了补贴,就需要金融的保护和支持,比如银行借贷的倾斜。中国家庭和普通中小企业通过储蓄,获得极小回报,大量资金用于补贴资本密集行业。另一边,私营部门很难获得银行信贷和股市融资,为了获得支持就出现了腐败和寻租。
这样的保护在中国处于低劳动力成本时保护了经济,但是伴随着中国进入高劳动力成本阶段,这不再有效。
林毅夫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程中,中国提出进行金融改革,开放金融领域的价格控制,改变金融结构。中国的金融市场由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主导,这两个市场都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企业生产需要。因此需要更多地方金融机构和服务去满足需求。
他认为,在资源领域可以引入竞争,在自然垄断行业则需要更好监管。户口制度在转型初期避免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伴随城镇化,目前需要实现城乡资源均等化,改善户口制度。
此外,伴随着收入、生产率提高的时候,需要创新精神。此时,产业政策变得重要,政府和市场发挥有机作用,中国将有希望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六点:一是稳定的政治环境;二是集中于基础设施方面的高投资率;三是培育创业和竞争;四是开放,包括出口导向,建立合资企业,吸收外来思维;五是让资源可以从低生产率领域转移到高生产率领域;六是大力投资人力资源。
他分析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是做乡镇企业,两个阶段稍微重合。到90年代是复杂和日渐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出现了现代化的银行和资本市场。世纪之交是比较难界定阶段,这是一个发展和深化的阶段。未来也可以分阶段规划和发展。下一个阶段,是发展服务导向的高技术经济的发展。
他提醒中国在国内以及一带一路等建设中注意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口体量相当于三个中国,人均GDP是中国的一半,如果20年以后GDP翻一番,如果依照中国的发展经验,排放量将很大,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必须脱钩是全球共识,但各国做得不够快。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