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UCloud季昕华:把云计算从云端拉到现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琳

1.jpg

  这是一个可能一将功成的战场,更因为马云的远见、王坚的执拗,而为看客们增加了一些八卦和悬疑的意味。

  大概就是对这种英雄主义的向往,顶着中国第一个“首席安全官”的光环,季昕华选择了离开安全这个稳稳当当的大领域,去云计算的红海中厮杀。

  现在,刚刚进入智能时代的开篇,云计算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未来时代的“电力”资源,巨头按耐不住、纷纷攒动、入场厮杀。乱战或许已经结束,但大战却尚未开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能否打破“BAT之下寸草不生”的魔咒?

  “盛大”之后

  2017年3月,季昕华宣布了UCloud获得9.6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的消息。这个时候看云计算被吹捧,似乎属于理所应当;但时间如果回到2009年,你会觉得他们像先知。

  2009年,本来还在腾讯的季昕华,认定了云计算和电力在未来属于同一类资源。“做云计算是‘消灭网管’,电是‘消灭黑暗’,最早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一台发电机放在大后院。”季昕华说,那时候传统企业都是外行人做IT,做云计算就是把细分的市场交给专业的人,这不需要一家一户自己干。

  陈天桥正好来找他,问他一个很朴素的问题,盛大文学做得很好,在“起点中文网”上发表原创小说的人,有的可以足不出户,每月赚上数万甚或十数万元。那怎样才能让自己写程序、做游戏的人也可以赚到钱?二人一拍即合,一起把云计算的架子从云端拉到现实。

  事实上,美国的公司2005年已经开始布局云计算,行业接受度极高;法律相对靠前,企业的数据敏感性没有那么高,而在中国,云计算起来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游戏。

  2012年,离开盛大,UCloud正式成立。第一家客户是朋友介绍的天品网,一年给季昕华2万元,这家公司已经被别家收购。在老季成立UCloud的第二年,手游忽然爆发,一下子云计算的需求多了起来。

  在行业爆发前夜,老季上了船。

  而在这个被马云称作要“投入10年”的行业,季昕华已经坚持了5年。UCloud现在全球有21大数据中心,5万多家客户,间接用户量近10亿,业务也从最早爆发的手游,扩展到政企、金融科技、新零售、在线教育、智能医疗等众多领域,预计今年可以盈利。

  采访中,季昕华不仅对行业的过去清晰到来,甚至还预测了一下未来:云计算大格局已定,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一些巨头甚至可能提前退场。

  “BAT”之下

  2013年,因为和亚马逊AWS、谷歌、微软等巨头打起了价格战,国外一家云存储供应商Nirvanix停止运营并宣布倒闭;2017年,国内云服务厂商七牛云宣布最新一轮融资,被阿里收编。

  到了2016年前后,这种白热化的竞争烧到国内,在政务云这一迅速发力且持续的市场,0元中标都不再是新闻,巨头“亏本圈地”反而成为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战略。

  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UCloud就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和阿里、腾讯等巨头“抢市场”,要么被巨头收编。创业过程中,拒绝来自巨头的“橄榄枝”是很痛苦的。更何况季昕华自己也承认,对于“理财”这件事情,自己曾一窍不通。2004年腾讯刚上市,给了他一大笔期权,4元钱一股;第二年涨到8元钱,季昕华高兴坏了,全卖了,卖的钱把房贷提前还了。后来出来创业,想到自己要花钱,又把房子给卖了。

  但短视的战略如同吸毒,企业如果习惯于赚快钱的感觉,就会停不下来。从一开始选择公有云这一重资产方向,季昕华就认为,门槛就藏在这些对客户负责的细节里。

  “一般产品研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技术驱动型,技术特别好,舍我其谁,只有我能干、谁也干不了;第二种是竞争对手跟随型,绝不捣乱,老大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第三种是用户需求满足型,用户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季昕华说,UCloud属于第三种。

  那些大公司不吝于做、小公司做不了的业务,是UCloud会花大气力做的部分:面向AI训练任务的UAI Train,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的UAI Service,和保障数据安全流通的“安全屋”产品……

  打比方说,一个汽车销售公司和保险公司用户是共通的。过去做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就双方带几个硬盘、进行数据分析,再为了数据的安全性把这个硬盘砸掉。现在,数据先上传到安全屋平台,先脱敏、再利用区块链进行记录,谁拿走了数据、谁分析了数据、得到了什么结果,一目了然,最后数据一键销毁。

  就这样巧妙地避开了巨头的竞争:“上不碰应用,下不碰业务”,定位就是一个中立的AI服务平台,服务于各个企业,以解决其成本、程序、在线部署、运维等难题。

  “未来之前”

  客户需要一个第三方的仲裁机构,数据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使用权是可以移交的,客户为使用权买单——季昕华说,自己好比做了一个数据版的“支付宝”,为了蹭风口,他又加了一句,类似是“数据的安全共享平台”。

  消费互联网已经走向了绝对的寡头时代,平台面前寸草不生,要么被收、要么被打。然而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所有客户都需要3家以上的供应商厂商。“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云计算面向的是产业互联网。”季昕华说,2B领域里,“免费为王”的难度太大了,价格与服务的质量输出持久度成正比。

  这是一个说服了自己之后,用同样一套逻辑“感染”他人的人。在这样强烈的商业逻辑下,每个劣势都是优势:中立是优势,谁也不敢把自己的数据给一个竞品友商;内资是优势,尤其是在政务、金融、安防等特殊市场上;就连与生俱来的2B基因也是优势。

  2C的企业,更关注的是产品、用户体验和市场三个方面,“有最后一元钱,也要用在PR上”。但2B领域有一套独有的基因:产品当然也是首位的,但强势的售后、即时的用户沟通、独立的财务核算代替“烧钱”都是独特的。“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不愿意派人去做专门的售后。”季昕华说。

  那那些被巨头投资的公司怎么办?季昕华认为,把数据直接交给股东,不好吧?更何况这些企业中有不少,是有着“大梦想”的。不纠结、不拧巴,说做挑战者就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大公司会带来什么,也一定会限制什么,而后者才是那些“梦想者”公司所看重的。

  “他们花钱投资,是为了服务自己的战略。”季昕华说,如果连打破BAT垄断的想法都没有,这还叫梦想者吗?坚持,无非是希望在这个没有办法用流量和价格战包打一切的领域,形成打破现有格局的定位,能够为那些有梦想的公司做出一个榜样。

  “安全之外”

  季昕华出道之时还是QQ群时代。彼时互联网上有一个神秘的“曹政QQ群”,邀请权在技术大牛、原4399首席架构师曹政(caoz)手中,群内囊括了中国最早一批站长和技术人员,季昕华也是其中之一。

  现在群还在,只不过是从BBS、QQ群转战到了微信群,基本还是当年那70来号人。“还是那时的技术圈生态,对技术的追求仍然是热烈而细致的。”季昕华说,不过年逾四十,大家都开始更多考虑技术和商业的结合。

  做技术的人,往往会迷信技术;做安全的人,经常会甘陷安全。这大概是“当局者迷”的共病,在细细梳理很多互联网大佬的简历后,季昕华忧伤地发现,这些人中几乎没有做安全出身。做安全的人,有一点非常不好,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会考虑风险,哪怕有丁点风险就不做了。

  他安全界的一些朋友,即便是现在依然不用银行卡、不用微信,活得像个安全的“原始人”;还有很多人,做业务时会加很多防火墙,让用户体验不断下降。

  良机为什么一次次错失?黑客的未来只有被收编?在做云计算时,季昕华挑战了自己内心的平衡,最大的不安全其实是不发展。“这是我想通的一点,风险只要一定范围内可控,是可以发展的”。季昕华说,中国谁都没有做过,有可能你的每一个决策都是错的。心里没底,没底也要往下做。

  1996年就接触计算机和安全技术的季昕华,一直被称为“教父级”黑客。在“3Q大战”的前一年,老季离开腾讯去了盛大,成为中国最早的“首席安全官”。

  加入腾讯时,季昕华首创了一项制度,那就是——向每一位提供漏洞给腾讯的黑客发感谢函,外送一个公仔。从自己找漏洞,到去华为补漏洞;从号召黑客来展开大战攻击腾讯,到鼓励黑客提供解决方案,季昕华放弃了防御姿态,也抛弃了主动进攻的策略,而是选择成为那个加Buff的角色。

  如今,UCloud云平台支持的创业企业估值已超过250亿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人家跟着风跑、我们跟着猪跑”。

  他不是第一个看到云计算未来的,这个名誉在中国永远属于王坚。但幸运的是,他是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