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铸就车市中坚 引领行业变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国重卡市场发展的“重汽样本”启迪

1.jpg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王伯芝

  从五年前提出“二次创业”,到三年前提出“三年创新升级行动计划”,通过每年缜密部署,中国重汽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企业也借此实现了由“规模、数量、速度型”向“品牌、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重、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发展,汽车、金融、房地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7年中国重汽全年实现产销汽车超过30万辆,销售收入901亿元,全年整车出口3.37万辆,连续十三年稳居行业出口第一,成为国内商用车行业中运营质量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新年钟声刚刚敲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随着“实现中国重汽再造发展三大宏伟工程”实施,2018,人们继续见证:重汽样本,中坚力量

  ■ 本报记者 赵健

2.jpg

3.jpg

  喧嚣热闹的2017年已经过去,国内重卡市场时隔七年后销售总量再次超过百万辆,达到创纪录的112万辆。但销量井喷的背后,并不意味中国的重卡市场真正强大起来,从根本上讲,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路仍然成为主导,真正创新的能力远未形成,自强自立的路还任重道远。

  当前重卡行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战略调整期。在竞争日趋加剧的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随之到来,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正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使得新模式、新生态不断呈现,加上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正创造着最好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国内重卡行业的翘楚,中国重汽审时度势,不等不靠,做出重大抉择: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中国重汽再造发展三大宏伟工程”,也就是实现现有产业升级再造发展工程、实现海外重汽再造发展工程和实现新动能汽车产业再造发展工程。

  换言之,通过再造工程的实施,中国重汽在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实力的同时,开始全面发力国际市场,抢抓机遇,把握下一轮竞争主动权,将企业由大变强,真正成为国际化企业,实现重汽人“造车强国”的梦想。

  观察中国重汽的崛起路径,作为国内重卡行业的中坚力量,它的率先垂范,必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对于伺机而动的其他企业也是一种借鉴。

  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

  ——中国重汽扛鼎中国重卡行业发展样本

  众所周知,中国重汽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一直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早在1960年中国重汽生产制造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它也是第一家成功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制造技术,成为国内唯一全面引进国外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的企业。2009年中国重汽成功实现了与德国曼公司的战略合作,开创了我国汽车行业对外合作的新模式。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今天的中国重汽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加紧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立足于国内,依靠自己洞悉国内市场的优势,结合自身多年重型汽车生产经验,广泛吸纳世界重卡先进技术,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实施自主发展,使其产品始终走在国内重型汽车的最前沿,曼技术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成为中国重型汽车行业的领跑者。

  中国重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几乎破产,到凤凰涅槃,再到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无疑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重汽凭着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和产销能力,为国内重卡行业提供了先进技术、优质产品、完善营销服务体系以及国际化探索的全新价值。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车企的思考,中国重汽的成功在于,为国内汽车企业拓宽了发展途径并提供了参照路径。

  ■2017中国重汽关键词:不停车服务、百万公里英雄俱乐部、百万辆豪沃重卡下线、智能重卡量产交付、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码头牵引车问世、出口连续十三年行业第一……这一切彰显了中国重汽的科技实力和产品品质

  尽管2017年的重卡市场呈现井喷之势,但是,除去繁荣表象的泡沫,就如大浪淘沙,终显事物本质,那就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控。

  2009年3月,“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中国重汽,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在2013年9月,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检测中心被国家认监委正式授权为“国家重型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此,中国重汽研发体系由之前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成为“三位一体”的科技中心。

  与此对应的是,在2001年中国重汽重组之初,偌大的企业只有1个系列78个车型,获得国家授权专利为零。而到2017年,中国重汽拥有专利3742项,其中发明专利240余项。中国重汽参与新能源类国家、省部级及国防项目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现已累计申请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专利4项,新动能汽车正在试验中。科技让中国重汽从模仿到追赶,如今实现了与国际水平齐头并进。

  实际上,绝大多数业内同行在谈及中国重汽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储备之时,都提到“引领、样本”之词且艳羡不已。显然,十几年前国内高水平重型汽车研发机构和开发人员的匮乏和缺少全球化产业链的局面,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严重制约了高端重卡产品的研制创新的局面在中国重汽的励精图治之下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与乘用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内的道路上,国外品牌的重卡车已成凤毛麟角。中国的重型汽车企业在迅速做大做强,完成着自身“幼蛹化蝶”般的蜕变,迅速走过了西方列强几十年所走过的历程,积累了“亮剑”全球的自信与雄心。其中,像中国重汽这样的民族重型汽车制造企业迎难而上,较好地展示出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的基因:自信心与创新力!

  重新认识“中国重汽”

  ■把企业做出行业中坚,立志做百年品牌老店

  在2017年末召开的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新任董事长王伯芝对媒体记者讲了一番他对中国重汽“触及灵魂”的思考话语:“中国重汽是济南的儿子,他生于济南,喝泉水长大,黄河母亲永远陪伴在身边,给予他爱护和智慧,济南是他的根。中国重汽属于山东,山东这一地域文化传承——厚道、真诚、顽强、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山东成就了他的品格。中国重汽属于中国,他担负着民族振兴、中华崛起的使命,中国是他的魂。中国重汽属于世界,世界是他的舞台。”

  “把中国重汽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逐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百年世界一流企业”,正是中国重汽这样审时度势的企业智慧深埋其间。如果逐一梳理中国重汽近年来一系列举措和动作,也才可以得出一条大道至简式的结论:现在的中国重汽正在不断打破行业的固有领域,面向市场、客户运营模式的发展策略,这是一个强调革新的企业模式。

  数据解码 格局提升

  ——“三大再造工程”力促重汽再次腾飞

  创新引领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以网络化、大数据、智能化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已经到来。客观上要求企业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此,中国重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着眼未来,前瞻性的提出了三大再造发展宏伟工程的战略构想。

  为此,王伯芝阐述说,中国重汽再造发展宏伟工程不能作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事关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实现中国重汽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推动中国重汽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此,王伯芝信心十足,他认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三大再造的各项举措,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就能把中国重汽建设成真正的国际领先的全球化企业,实现中国重汽的再次腾飞。

  A、成绩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斩获900亿营销收入

  中国重汽2017 年全年累计实现整车销售30万辆;其中重卡19万辆、中轻卡10.7万辆。实现营业收入901亿元;利税总额65亿元;利润总额45亿元。这确实是一个傲人的成绩,它是属于中国重汽的奇迹,但这不是中国重汽的终极目标。

  熟知中国重汽的都知道,中国重汽有一个坚守了十几年的“小目标”,那就是“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要有超常规的增长;市场需求平淡时,企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市场需求低迷时,我们能够顶住,保持适度增长。这成为每一个重汽人的自觉信守。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最具说服力。业绩的增长背后,是中国重汽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成果凸显:

  ——中国重汽牵引车持续增长,增速排行业第一,重卡板块,工程类车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其中轿运车市场取得零的突破,实现3164辆订单业绩;传统优势的工程车尤其搅拌车市场增幅达172%;

  ——天然气重卡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同比增长六倍,天然气MT13发动机作为同类最大发动机广获市场认可,市场占有率达到20.8%。

  ——装配MC、MT发动机的重卡销售占公司重卡销量的50.8%。经过四年多的市场检验,曼合作项目全面达到预期目标;

  ——轻卡板块全年将实现11万辆销售,列行业第五,成为我国轻卡行业的重要力量,开始向行业第一集团迈进;

  ——曼技术产品经过4年努力,已经占到集团总销量43%,汕德卡发展成为国内高端重卡标杆车型,42个月跑过150万公里,成为业内首辆达成车型。

  B、揭秘

  ■模式突围——产品变革将是未来主攻方向

  王伯芝指出,按照中国重汽对现有产业升级再造发展工程来看,重点放在加快企业智能化进程上,打造精品车,用智能化、轻量化、规范化改造现有的产品、工艺,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做好文章。要叫响“曼技术+智能化”,特别是提升产品智能化、轻量化、可靠性水平,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研究曼产品的系列化。

  为此,希望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中国重汽在国内重卡市场占有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做强重卡,实现行业首位的目标。轻卡逐步进入第一梯队,客车、专用车、特种车形成相当规模。

  ■理念升级:“智能重卡”推出并实现量产,敢为行业之先

  纵观全球各行各业中成功企业的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闪电战,一蹴而就,而是持久战,在企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实力是决定他们能够走多远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显然是持续的学习能力。

  历史的长河里,人们看到很多昙花一现的企业,他们并非实力有限,而是无法持久的跟随时代发展。无数次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实力决定你的今天,而进化力决定你的未来。

  中国重汽开始意识到不能是单一维度的核心能力,真正的核心能力是进化力。随着国家对于环保治理持续加码,治超治限、非标车辆查处力度加大,车辆更新步伐加快,将带来新的市场需求。而对传统能源车辆的限制,将带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需求的大幅增长。

  对此,中国重汽积极践行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能源重卡,推出了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码头牵引车,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2017年12月17日,重汽批量投放市场运营的汕德卡Ⅰ代智能卡车正式交付用户,该车兼具定速巡航、轨道偏离、防撞预警、自动泊车、无人驾驶等功能,标志着中国卡车智能安全化时代已经来了,对于市场、用户和对行业发展来说,有着行业标杆的意义。

  ■精准营销:聚焦“百款经典车型,十大客户领域”

  现在看来,随着中国物流体系已初步形成,需要更智能化运载工具。中国重汽已经深度参与进去成为标准制定者,并在专业化细分市场,以及物流智慧化、无人化方向发展中国重汽已经领先。

  依托曼技术平台优势,聚焦“百款经典车型,十大客户领域”,发力快递、快运市场成绩斐然!目前,已经具备韵达、德邦、中通、圆通、申通、百世等客户。同时,京东的试用车计划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中国重汽目前在物流配货、危险品运输、工程车、集装箱运输车等支撑性市场夯实了根基,在快递快运、煤炭运输、冷链运输等培育型市场实现了快速上量,中国重汽销售部2017年全年销售目标达到11.3万辆,同比增长110%。

  C、把脉

  ■打造国际化重汽将引领行业的发展趋势

  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走跨国之路,必然要走产业创新之路。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重卡领域必须提升现有产业,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必须不断按照新技术、新需求进行脱胎换骨式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准备。

  2017年末,中国重汽首次提出将在5年时间内海外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战略目标,中国重汽也将由此加快国际化布局的战略步伐,实现由“中国重汽”迈向“国际重汽”的全面升华。

  王伯芝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重汽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站在全球化的维度上对企业进行定位,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形成大规模的全球化合作产销体系,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新时代国际重汽、绿色重汽、智能重汽、共享重汽,为把中国重汽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逐步将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在世界重卡行业有相当知名度和地位的全球一流企业。

  通过多年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中国重汽已由单纯的出口企业,基本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形成了1个国际公司、6个大区部的“6+1”模式,产品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内重卡出口总量的近50%。在全球建立72个海外代表处和经销服务办事机构,拥有590个售后服务网点和15个KD组装工厂。同时重汽还有多次国际合资合作的经验和香港红筹上市的背景,在国际化方面已经积聚了实现更大发展的优势和力量。

  2017年中国重汽全年实现重卡出口3.37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6.8%,占国内出口总量比例达49.2%,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连续十三年稳居国内重卡行业出口首位。2018年,中国重汽国际化战略目标是:海外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自营出口占有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各项主要指标翻一番;同时,可控网络达到 60%左右;境外有控制力的组装厂再增加5-10家;继续寻求境外有核心技术控制力的境外研发机构或关键产品的合作伙伴。如此看来,今后五到十年,中国重汽定会把现有优势变成战略格局。

  如今,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重汽:无论是制造业、房地产业还是金融服务业,重汽与市场具有良好的吻合度;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重汽的发展都为重卡行业和中国的制造业贡献出了一个合格的发展样本,因为,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重汽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