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利辉
在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半之际,如何在四大变局下既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又同时稳步实现经济腾飞,当为我国相关部门慎而决之的重要课题。
人民币延续了新年伊始的“开门红”。据媒体报道,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83个基点,报6.4832,虽最终收跌,但中间价一度创2016年5月3日以来最高。近期,接连升值的人民币引发市场关注,未来的行情走势也成为热议话题,受到关注的还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命脉,因此,对于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人民币崛起战略,愈是呼声高涨,愈应谨慎行事。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核心,是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方向正确,但“崛起”过程艰辛,需要相机而动。美元下台绝非易事,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崛起需要随风潜入夜,步步为营。
其实,人民币国际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的映射之一。目前,我国金融自由化已完成了四分之三: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的扩大化,金融业准入的放开。第四步就是汇率的市场化以及货币的自由浮动。
在金融自由化进行过程中,也带来四方面变局:一是金融空转化,二是金融泡沫化,三是金融扁平化(民间化),四是金融高科技化(复杂化)。
就泡沫本身而言,是浮动于价值之上的价格部分,在各种因素的推助下日益膨胀,至于泡沫何时破灭,取决于吹泡沫的技术,而不在于泡沫大小。其实,诸多泡沫对金融和经济的妨碍可能并非积重难返,若未充分考虑环境的复杂性,而当即击碎泡沫便反而会酿成金融安全问题。
目前,金融复杂程度超出想象,运作几近程式化。诸如股市波动,或与国外对冲基金等以复杂交易手法进行的量化交易有关;又如黑池交易,恐怕大多数金融学者也搞不清;甚至连最主要的载体货币也随着技术在发生变化,信用评级、供应链金融等逐渐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而移动支付的崛起更推助了,大量金钱在无形空间地迅速流动。如果黑客破解了第三方支付技术,一个病毒就可能让大笔金钱迅速转移。这些高科技金融模式和产品正在改变世界的金融运行,也在影响着我国金融安全。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需要掌控金融高科技,应对金融自由化和稳健发展金融国际化。
金融是国家命脉,风险是金融的同义语。正因如此,金融需要审慎从事,从业者需要资质门槛,行业则需要牌照规范予以界别。
资金是现代社会联系的纽带和利益分配中枢,历史上国运兴衰往往和金融密切相连。金融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古已有之,在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半之际,如何在四大变局下既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又同时稳步实现经济腾飞,当为我国相关部门慎而决之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