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央行为什么出手规范条码支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董希淼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小妹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没错,这样的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央行要将这种支付方式管起来了!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安全技术规范和受理终端技术规范。备受关注的条码(二维码)支付,终于有了明确的制度规范。

  什么是条码(二维码)支付?这要从二维码说起。二维码作为一种可以完全暴露的图形载体,通常显示在各种媒介上,包括印刷材料或者是网页界面。它比普通条形码具有更多的优势,如数据存储量大、纠错能力强、反应更敏捷等。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与智能手机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承载和转换数据方式。这种方式被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银行支付机构利用后,探索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可将业务从线上扩展到线下支付。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包括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两种方式。

  不过,快速发展中的条码支付市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这样的功能也可能携带非法链接或代码。如果二维码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而二维码本身的可视化特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化方式传输,容易受到攻击,容易传播木马、病毒,造成用户资金损失和信息泄露。

  因此,央行在这样的时候果断出手,在充分调研、研讨的基础上,出台关于条码支付完整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其本意是为条码支付建章立制,明确其小额、便民的定位,既鼓励创新又加强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那么,这些新的要求实施之后,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影响吗?尤其是,此次规范区分四种情况,对用户使用条码支付付款时提出了限额管理要求。比如使用静态条码的,无论是银行账户还是支付账户,每天的限额都是500元。那么,这会影响我们去买烤红薯吗?其实并不会。因为这500元限额是针对用户而言,对商户并无限制,大爷一天卖1000个烤红薯都是妥妥的。当然,如果你在饭店里吃了一顿600元的大餐,你要扫码付款就有点困难了。不过不要紧,这个时候你让收银小妹来扫你手机上的二维码就可以。

  透露一个安全秘技给大家,以后使用条码支付时,尽量不要拿手机扫别人的静态条码,而是要让别人扫你的手机。那种事先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是静态的,安全性远低于手机上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

  (作者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