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剑阁县剑门中学 朱培林
对历史的重视度不足是当前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可应用历史故事,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增添课堂趣味,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慢慢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初中生刚接触历史课程,对历史存在好奇心理,认为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神秘事件,很难把历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在理解历史内容时有偏差。加上教师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多是口头讲解历史教材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就能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历史,更集中于历史学习。下面就探究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若干路径。
一、应用故事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有机的整体,有时候需要教师完成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为使教学环节实现无缝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应用历史故事模拟情境,发挥出历史故事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轻松学习。例如:在讲解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内容时,教师就可讲一讲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课堂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历史故事中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松赞干布、唐朝官员、西藏官员、叶蕃使者等角色,让学生们模拟出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情境。通过表演历史故事模拟情境,学生不但发挥想象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从各方面认识文成公主入藏的伟大历史意义,对知识点有更透彻、更深入的理解。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历史故事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与历史充分融合,理解历史、体验历史,更加喜爱历史。
二、科学选择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历史故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完整的故事不仅包含因果关系,还要寻找意义,所以教师应用历史故事时不能只讲故事内容,更要讲故事的意义,通过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例如:在讲解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时,这是政治类历史,教师应用历史故事时就可选择公子虔和公子贾等人被商鞅惩罚的故事,说明商鞅严明执法,启示学生了解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以及商鞅性格中铁面无私的品质。教师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商鞅为什么被五马分尸?商鞅的变法是不是失败了?为什么变法失败还能让秦国变得那么强大?通过用历史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讲历史故事时,教师还要考虑初中生的特征。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活跃,所以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时要基于初中生的兴趣点和思维水平进行,故事的内容不能太过理论化,在给学生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时就可应用简单的历史故事串联知识点。即:今天教师要给大家介绍新人物赵老三,他是战国时期的农民,正为农具的锋利度不够发愁,此时他的邻居孙老二就给他出主意,两人一起去山那边看用牛耕地,地里的耕具闪闪发光,走近一看才知道是铁犁头、铁铲,很省力。针对初中生性格特点和乏味枯燥的历史知识,教师把教学内容整合成故事,使内容更简单,历史故事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故事应用深入浅出,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初中生学习历史时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如果教师讲太多的理论知识、概念等,学生就很难理解甚至懒于理解,时间长了就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时,由于半殖民半封建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相当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很大。此时教师就可尝试将历史故事应用于教学之中,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事例,包括:中国有罪犯或官司诉讼,外国人就可以惩罚、审理,而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中国政府却没有制裁的权利;外国人占据了中国沿海的富裕要隘;外国人开采中国的矿山;中国不能确定中国境内的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外国人修建、操纵中国的铁路等等。
通过结合这一系列历史故事与事例,教师为学生透彻讲解半殖民权力的消极影响,体现出外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控制,即便普通的中国人的日常出行、购买、教育、医疗卫生、娱乐等都受到殖民权力的阻碍。如上海复旦公学有几名教师搭二等车从上海到江苏,碰到有数十名美国士兵陆续登车,他们见到中国人就驱令中国人下车,于是这几名教师就用英语和美国大兵理论,最终依旧被他们用武力驱赶下车。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与事例中,教师将抽象的半殖民半封建改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自然就化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生尚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历史故事对他们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可谓是明智之举。只是教师在应用历史故事时不能盲目,要了解初中生接受历史故事的程度,选择和教学内容贴近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果,真正爱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