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老酒收藏过程中 这些“行话”必须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越来越多的酒友对老酒感兴趣,要与收藏老酒的土豪交朋友!可走进老酒店铺,遇到以下对话,连这些“行话”都不懂,谁愿意搭理你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收藏老酒、尤其是陈年名酒时常见的行话,这些名酒里的约定俗成往往源于几个方面:酒瓶、封口、瓶标、注册商标、厂家信息等,对收藏名酒有着极大的帮助。

  压盖、旋盖、塑盖

  【压盖】又叫啤酒盖,是一种采用啤酒压盖封口的技术。

  【旋盖】指酒采用金属铝旋盖封口的技术。

  【塑盖】酒采用的塑料盖封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酒通常采用塑盖,大部分酒在塑盖外,还会采用一层封膜。封膜的好坏甚至还反映着酒的品质与价格的高低。

  白瓷瓶、白玻璃瓶

  【白瓷瓶】即为陶瓷瓶的一种——白釉陶瓷。在19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作为一种高端瓶型出现较多。但白瓷瓶通过各种强光手电无法打透到里面,看不到里面的酒花,因此白瓷瓶酒一般通过称重或手掂来感知重量。

  【白玻璃瓶】玻璃中的一种——乳化玻璃。酒瓶外观有合缝线(两个半拉瓶接合部),瓶体光滑,有光泽,重量大。茅台酒的瓶子即为白玻璃瓶,满足了酱香型白酒的特殊包装需求:避免了透明玻璃瓶带来的光线直射引起酒体化合反应的可能,同时避免了土陶瓶子的易碎情况。

  老假酒、假老酒

  【老假酒】早期生产的假冒产品留存到现在,酒液为老酒,但并非真老酒而是假老酒;瓶为老瓶,但是假老瓶;因此,从外观到内在尽管都有一定的年份,但本质为假酒。

  【假老酒】即现在造的仿旧的假酒,酒为新酒,瓶为新瓶,通过人为做旧的方式作假,以此掩人耳目。

  后封膜、后贴标、打孔老酒

  【后封膜】后封膜属于造假的现象。比如某些酒经过若干年后出现跑酒,造假者撕掉原来的膜,重新注入部分新酒,达到品相完美,而后再附上一层膜,这就是后封膜。此外,某些老酒因为时间长远,膜较脆或已脱落,酒的价值受到影响,同时也不利于酒的收藏鉴定,造假者为实现高价销售,重新再封上一层膜混人眼目,也为后封膜。

  【后贴标】在老酒收藏过程中,造假者针对某些年份较晚的酒,撕掉原标,换上年代更为久远的酒标,以此充当年份更早的酒谋取更高的利益,视为后贴标。

  【打孔】打孔即在瓶子上钻孔,然后注入酒,增加酒的重量,或者换酒。这种手段主要出现在茅台酒上,但近年连郎酒也有此造假出现。打孔的地方主要在一些不明显看到的地方,例如:酒标后、飘带下、盖顶和盖侧面等。这些地方由于位置不明显,通常容易被收藏者疏忽。

  “四大、八大、十七大”

  有些藏友经常会说:“我收藏了老八大。”在老酒行话中,有不少行话乍听起来像是会议名称,实则指的是“中国名酒”。

  【四大】全称为四大名酒,指1952年,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评选出的四个国家级名酒。分别是茅台、汾酒、泸州老窖、西凤。

  特别要指出的是,此时五粮液还未恢复生产,所以,在传统的老四大名酒中,五粮液并未名列其中。

  【八大】这里的八大要分为老八大和新八大。所谓的“老八大”是指在1963年,中国第二届评酒会评出的八大国家名酒。即古井贡、茅台、董酒、汾酒、五粮液、西凤、泸州老窖以及全兴大曲。而时隔十余年,在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上,西凤、全兴大曲不幸落榜,剑南春、洋河大曲取而代之上榜,成为“新八大”。

  “新八大”有剑南春和洋河大曲

  【十三大】“十三大”是指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评出的十三种名酒。

  即茅台、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董酒 、西凤、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

  【十七大】“十七大”是指1989年第五届评酒会评出的十七种名酒。分别是茅台、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董酒 、西凤、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十七大名酒,它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名酒的最高水准,因此亦是收藏界的标杆之作。

  【五十三优】又称五十三国优,指的是被评为国家优质酒的53种酒,有别于国家名酒。1989年,在我国第五届评酒会上,155个新参赛的酒样,经五六轮次的编组,最后决出了国家名酒17种(上文提到的十七大)以及国家优质酒53种。

  在五十三种国家优质酒中有不少是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名酒品牌,如习酒、白云边、桂林三花、太白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