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致力于经济史学的 中国经济学家群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上接9月29日01版]

  ■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白卫星

  李宗正(1923—2000)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说史研究,他一些论著有较广影响。

  苏星(1926—2008)的《新中国经济史》也是一部重要的有影响的学术精品。

  宓汝成(1924—2015)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60余年,主攻中外经济关系,尤以中国铁路史研究蜚声中外。他参与编制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铁路部分》(严中平主编,1955年)和他独力编辑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三册)及《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都是以精选的原始文件或具有较高价值的著作为主,其中外文资料由先生亲自译成中文,奠定了近代中国铁路史研究的资料基础,为广大经济史学者引用受益。他的专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1980年,2007年再版),全面剖析了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指出了中国近代铁路运输“对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对中国加速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领土’和世界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附庸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一论断对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经君健(1932—)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工作已数十载,学术影响主要面是关于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研究,详细地分析了清代“雇工人”等级,探讨了明清两代这—特定等级的法律地位,指出“雇工人”不具备自由劳动者的特征,不能见到历史文献上的“雇”、“佣”的记载就简单地认作是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他把经济史、法制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其成果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他提出“中国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联系”的观点,在学术界独树—帜。这个问题的提出,对深化中国封建经济和地主制经济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学术界评论认为,“明确指出封建地主制与商品经济有本质联系,而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经君健教授无疑是第一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另外,杨端六(1885—1966)、吴斐丹(1907—1981)、刘天怡(1914---1992)、朱绍文(1915—2011)、叶世昌(1929—)汪海波(1930—)等,在经济史学上都有一定贡献。

  从“40后”“50后”的经济学家看,董志凯(1944—)在中国现代经济史、谈敏(1949—)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左大培(1952—)在西方经济思想史、汪丁丁(1953—)在经济学思想史、叶坦(1956—)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他们都有学术创新。而就学术成果看,董志凯和叶坦这俩位女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影响相对大一点,特别是叶坦开拓宋代经济思想史及中国经济学术史、经济范畴史以及东亚经济思想研究,探索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及传统汉学和中国经济史学的创新,影响较大。

  从上述人物年龄看,最年轻的叶坦也过了一个甲子。经济史学界人才匮乏、后继乏人,需要谈敏、汪丁丁、叶坦等继续推进学术创新,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