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宏富
有一句法国谚语说得好:“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本人的经历证明,新闻是一条出路,新闻是一条正路,新闻是一条成长路!在此我深深感恩我的新闻领路人——王家安先生!
2017年8月27日上午,我从杭州回新昌,顺便给石临熙先生送去今年五一期间采访他撰写的《九旬老翁十年磨一剑——史料文献<剑余稿·见知录〉出版发行》新闻刊登的样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建材报》《科技金融时报》),和他捐赠给浙江图书馆《剑余稿·见知录》《新昌千柱屋文史集萃》两书的赠书荣誉证书。石老师告诉我,正在搜集王家安先生的材料,准备编一本书,问我有什么资料?能否写一篇短文纪念一下。我脱口而出:“王家安老站长是我的新闻领路人呢,我一定会写点文字纪念纪念”。
跳板
王家安何许人也?《中国新闻年鉴1996》第1198页“浙江新闻界人物”栏目,是这样介绍的:“王家安(1936— ),浙江省新昌县人。主任编辑。1951年参加工作。1961年起从事广播工作至今,曾任编辑、编辑组长、站长、编辑部主任、县广播电台台长等,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绍兴市广播电视学会理事、新昌县新闻学会会长。近几年来,有8篇作品获省级优秀新闻作品奖,有多篇论文刊登在省新闻业务刊物上。出版了《一得录》新闻写作经验谈一书。被评为绍兴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县级优秀专门人才称号并被中央广电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十四五年前,新昌县人民广播站是我县唯一的一家新闻宣传媒体,在王家安站长的带领下,搞得有声有色,全县43万只喇叭,尤其在农村,家家户户装有喇叭,每天准时播出,其情景煞是热闹。私心在想,哪天自己写的文章能在广播里播出,那是何等的高兴;如果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又该是何等的荣耀!
有梦想就要付诸行动。
1982年的暑期那天晚上,我正和家人一起在乘凉,听着广播里播着丁克文(我的笔名)写的稿子,心里暗自美滋滋的。那年暑期,我在拔茅村做义工,负责管理村里的图书馆。忽然有一天,听大队会计在说,有一封丁克文的来信,村里没有这个人,不知是谁的,无法投递。我说是我的,至此,我写稿的事才“大白”于世,不过这样也好,反而给我提供了采访的便利,大家纷纷向我这个业余“土记者”报料,我的新闻来源一天天变得多起来。那特有的歪歪斜斜的字体,热情洋溢的话语,至今深深印在脑海中。受到王家安同志的鼓励之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利用参加拔茅镇政府村镇规划小组,进行全镇土地测量摸排工作的机会,跑来跑去,见缝插针,为县广播站采写稿件,报道拔茅镇各地的先进事迹,测量到那个村,就报道那个村的新人新事。镇政府、各村委、工厂学校、专业户,等等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我采访的身影。有一次,乘到县城开会的机会,直接送稿子到广播站,见到了王家安同志,填了一份表格,从王站长手中接过红本本“通讯员证”,同时赠送我几本如何写广播新闻的业务书。自此后,我成了广播站的常客。电话报道、托人带稿、书信投稿,视新闻时间要求,总在第一时间报道。由于我写的新闻,题材新、文章短小精练,几乎篇篇采用,全年用稿在百篇以上,当年我就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笔友们笑称我是“短新闻快枪手”。记得那次表彰会的空暇,王站长忽然问起我家里的情况,才得知我是法相师傅(我爷爷)的孙子,他笑着说,原来是你呀,你金妃阿姨常常在念叨,叫你上家去玩呢。从此以后,我与王站长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进入广播站锻炼是在1982年秋天。那年县广播站的三位编辑(李达海、陆全飞、杨立群)要去绍兴集训,参加助理编辑和播音员职称考试,站里缺少人手,于是王安家同志与拔茅乡政府规划办商量,借调我到县广播站,负责新闻编辑。我带着日常用品,来到原老人民法院对面的宿舍楼上住了下来,吃在县机关食堂,开始了近二年的新闻编辑生活,直到1984年7月1日调离为止。上班第一天,王站长就过来对我进行编稿指导,哪些稿件作为重点稿排在前面,哪些稿件为次要稿放在后面;新闻是易碎品,讲究时效性,时间性强的要第一时间报道播出;广播语言与报刊不同,广播语言要求双音词,口语化,如此等等,全是实用经验,使我得益匪浅,很快进入编稿角色。有时,还要背着一个重达三十多斤的老式录音机,去县委礼堂录下县领导的讲话,回站编写录音报道。当年,拔茅至县城一天早晚只有一趟车,交通不便,我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也就懒得回家,以站为家,吃住在站。编辑之余,学学业务知识,对外投投稿,写写编札手记,一篇篇稿子相继在省市媒体发表:如《大包干给农民带来了福音》《新昌针织厂领导重用一批人才,倒闭工厂又兴旺》刊登在《绍兴日报》等等。
成长
由于我善于捕捉新闻,又喜欢写,一年365天,竟有330多篇稿子播出,几乎天天在广播里可听到“本台记者丁克文”报道的消息。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新昌胶丸总厂厂长潘郁文的关注。当时,该厂正处于快速成长发展阶段,急需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打听到我是拔茅人时,就找多人来做工作,硬是将我“要”了过去。
离开的那一天,王站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吴,广播站是你的跳板,更是你的娘家,要经常回家看看,多写稿,写好稿。”
“广播站是你的跳板”,这是王家安先生对每一位在广播站锻炼过的年轻人,离开时总要讲的“口头禅”。
1984年7月2日,我来到新昌胶丸总厂报到,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广播站当编辑期间,曾多次来到胶丸总厂采访,已与厂长、书记很熟悉,所以很快投入了工作。我的采编特长在这里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挥。当年,新昌胶丸总厂是县的重点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新专利、新技术、新工艺等等新闻,层出不穷,我一一写成稿子,投向医药报,当然少不了广播站,为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优质品牌进行鼓与呼。
虽然我人离开了广播站,但心仍牢牢系着广播站。上县城办事,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广播站——我的新闻“娘家”转转,见见老站长,听听他的爽朗笑声。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积极为县广播站投写稿件,参加各类征文比赛,连续多年被评为县广播站的优秀通讯员,荣获征文比赛一、二等奖。这不仅仅县广播站曾是我的“娘家”,更是有一位不断鼓励我成长的好师长王家安同志。
1995年,王家安同志主编《一得录——新闻写作经验谈》〔1995年3月,新昌县新闻学会编辑出版〕向我约稿,我很高兴地写了一篇写稿体会文章《起步始于写“来信”——浅谈“来信”体稿件的写作》,编入书中经验介绍文章的第4篇(前三篇为序),文后还附刊了原载1988年4月21日《浙江工人报》四版头条的“来信”《春风难度村校门》。写来信体稿件,是当年本人向新闻单位投稿的一种“常规武器”。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健康报》《中国医药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来信体稿件数百篇。其中《农村青年学科技难在何处》获《绍兴日报》1988年季度好新闻;《治疗药脱销,滋补药过剩》获1989年度浙江省科技好新闻二等奖;《愁眉紧锁的术农展笑颜》获1990年度华东地区“信息反馈”三等奖。
1993年7月起,我调任省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医药时报》(原《医药动态报》)、《医药科技市场报》的驻地记者,分管绍兴地区的医药企业报道,需经常奔赴各地采编,由于采访任务繁重,且这些稿子也不适合在广播上播出,慢慢地,向广播站投稿少了,也难得见到王家安先生一面了。
回想起我成为一个专业的文字工作者的历程:两年新闻编辑,十年企业办公室主任,十年医药报记者,十年科技核心期刊编辑。终生难忘两位恩师,一位是新昌中学王牌语文老师林世堂先生,另一位就是我的新闻领路人——王家安先生。
王家安先生:祝您在天堂安好,您的芳名和事迹永远铭记在新昌广电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