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德敏
“赵书记,听说您要离开苟坝子回城了,不走行吗?真的舍不得您走啊!”“书记您给我送的20多只鸡苗,每只都已长到3斤多了,再等一两个月,就可以卖钱和炒起吃麻辣鸡了”“小赵,您给我送的200元钱买的猪崽已有200多斤了,请不要走吗,杀年猪时我们在一起吃疱汤肉,多热闹哟!”……
在达州万源市花萼乡苟坝子村办公室里,一群村民围着“第一书记”赵勇,你一言我一语地挽留着这位一心一意为民干事的“好书记”,久久不愿离去…… 在苟坝子无论是贫困户,还是其他村民,都在传诵着这位统计部门下派的“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服从组织安排 勇挑扶贫重担
2015年8月初,组织上选派万源市统计局业务骨干赵勇到花萼乡苟坝子村任“第一书记”。花萼乡是他9年前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又回到一个村里面去工作,而且是担任“一把手”,心中难免无底,有点心虚,不知道能不能胜任“第一书记”这个职务,但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前往村里挑起了这付扶贫重担。
苟坝子辖4个村民小组,116户371人,有精准扶贫户36户110人,耕地面积527亩。该村海拔高,农户居住分散,且大多居住在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山上,人畜饮水困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里没有公交车经过,无一条硬化村道路,群众出行困难;无移动网络、电视光纤信号,群众通信、看电视困难;产业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脚踏实地帮扶 摘掉“空壳村”帽子
赵勇到村后,没有休息,立即进入角色,便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听村民所思所想所盼。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苟坝子的每个角落,收集群众意见100余条,摸清吃透了村情民意,随即与驻村工作组、帮扶单位、村支“两委”分析苟坝子村的现状及致贫原因,制定完善了村民的脱贫致富计划。计划制定好后,怎么落地?他带领群众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种养殖业;利用花萼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品牌,引导村民发展“驴行、露营、采摘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他牵线搭桥,成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把懂管理、善经营的能人引进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已种植中药材320亩,户平养殖土鸡20只、生猪2头、中蜂2桶。
过去苟坝子村“一穷二白”无任何集体经济,为破解这一难题,他依托当地自然植被丰富的优势,村集体搞起了中蜂养殖。通过帮扶单位统计局投入资金2万元,购入蜂箱和种蜂,聘请专人看管,从蜂蜜收入中提取20%支付看管人员的工资,80%留入集体作收入,今年已初见成效,实现村里第一笔收入近万元;他积极协调,与花萼山国家地质博物馆商定,把馆里的劳务、清洁、保安等系列维护事项与村里签订合同,由村委会承担,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据统计,今年该村将实现集体收入近2万元,一举摘掉经济“空壳村”帽子。
建立活动阵地 筑牢党建基础
刚到村,当赵勇看到村支“两委”仅靠租用老百姓的一间民房办公时,便第一时间向“娘家”—万源市统计局作了汇报。在“娘家”的支持下,为苟坝子村解决了征用、平整土地等费用4万元,并积极向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于2015年底,按标准建好了村支“两委”的办公用房,面积达280平方米,终于使党员们有了活动阵地。次年,统计局又为村活动室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空调等硬件设备,使活动阵地设施得到了完善。
有了活动室,赵勇便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支部民主生活会,带领全村党员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他带领党员,并率先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关爱贫困农民。譬如,每月为年老体弱的老百姓在银行取一次款;为贫困群众载种一棵树、犁一次地、收割一次庄稼、拾一次柴禾;为孤寡老人拉一次家常……扑下身子做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事。他也因此被村民誉为:一心一意为民干实事的“好书记”。
一转眼,两年时间到了。按理说,作为“第一书记”的赵勇该轮换进城回统计局工作,好好“轻松”一下了。当地老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都舍不得他离开苟坝子,纷纷挽留他继续留下来,这使赵勇非常感动。同时,组织也同意继续留任,他就愉快的留下来了。赵勇表示:“农民不脱贫奔小康,脱贫工作不结束,只要组织同意,这个‘第一书记’我就一直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