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地处侯马市的北方风雷公司开始了艰难的民品研发、生产之路。
历经磨难,石油钻铤产品落户风雷
在经过多次的失败、总结、探讨、摸索,从工厂领导、技术骨干及参试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开发产品不是闭门造车,军工企业研发民用产品只有立足企业技术实力,瞄准民用产品市场,产品是否有销路才是新产品开发的根本。统一思想认识后,北方风雷公司硬是横下一条心,立即精心组织了以技术部门为主的市场调研队伍,加强市场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技术部门人员发现,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大石油资源开发力度,钻探油井的石油钻铤需求量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我国石油钻铤当时完全依赖进口,每年花费在购买石油钻铤上的外汇资金十分可观;另一方面,北方风雷公司依靠企业当时的技术力量,短时间内攻克石油钻铤制造的技术难题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企业主动联系,依靠兵器工业部的影响力,最终与华北油田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石油钻铤,使公司走上一条艰苦拼搏、自我发展的道路。
攻坚克难,“风雷”钻铤填补国内空白
合作协议签订后,为早日实现石油钻铤国产化,北方风雷公司技术人员和华北油田有关人员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相继攻克原材料选择、加工材料调质、加工工艺编制等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在1978年9月完成了试生产任务。受当时加工条件的限制,9米长度的7寸钻铤只能通过由3个3米长的短节焊接而成,还无法满足所有钻井的使用要求。有了3米长产品试制成功的经验,增加相关设备,试制9米长度的产品也就成为可能。
1980年,经过论证后决策,与设备厂家合作进行了深孔设备的改造,增加了钻孔深度,同时改进了深孔钻进工艺,保证了钻孔的合格率。将调质处理设备由井式炉改为了更加节能、速度更快、更易操作的工频热处理机床。通过设备及工艺的改进,于1981年6月完成了7寸整体钻铤的生产,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经华北油田使用后,效果良好,并开始批量采购。在7寸钻铤研制成功后,北方风雷公司继续根据油田钻井的实际要求,先后又开发出了多种规格的钻具产品。就此,风雷人根据自己的设备和技术条件,采用先进的工频热处理新工艺,制造出中国第一根石油焊接钻铤,钻杆接头、扶正器也相继在风雷诞生,填补了中国石油钻具生产的空白,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石油钻铤的厂家。
截止到1992年底,北方风雷公司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国内钻井所需的各种规格钻具的需求,通过在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的陆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托这些知名油田的影响力,“风雷”这个名字已成为在钻井行业“钻具”的代名词。
勇于创新,“风雷”钻铤进军国际市场
随着北方风雷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影响力的提升,公司将钻具销往国外以提升“风雷”影响力的愿望大大增加。自1991年末开始,北方风雷公司就开始寻找与国外钻井公司合作的途径,通过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他们了解到,石油钻具产品销往国外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取得美国石油学会的产品认证,即API证书。1993年初,北方风雷公司申请API审核的准备工作完成,并向美国石油学会发出正式入会请求。经过美国石油学会对工厂所有产品的严格审核,在同年5月通过了北方风雷的入会申请,“风雷”的英文名称“FL”正式登陆国际市场,北方风雷公司的石油钻铤在国内首家取得美国石油学会API会标使用许可证。1995年6月,工厂通过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首次向叙利亚出口了12支钻铤,从此“风雷”品牌开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风雷”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服务,以及不断提升的信誉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开始向专业化石油钻具生产基地发展。2003年7月,北方风雷公司第一条石油钻杆生产线正式投产,钻杆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进一步提升了“风雷”钻具在世界的影响力。2008年,风雷这个千人小厂,更是凭借着自己的产品,凭借着“风雷”品牌的影响力,公司产值达到10亿元,利润1.2亿元。
如今,虽然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多年低迷,给全球的石油钻采行业所造成的冲击,直接导致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大面积亏损,但“风雷”仍然活跃在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领域。我们充分相信,依靠“风雷”在客户中间树立的良好信誉,以及有一机集团坚强后盾的支持,寒冬虽在,但春天必将来临!
( 郭兆宾 黄媛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