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物流产业 暗藏危机当警惕 见微知著勇突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各项政策的支持,伴随物流需求的增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但高速并不一定带来高效,我国的物流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各种问题,生存或死亡,这对物流企业而言是一个问题。或许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并未雨绸缪有所行动是上上之选。

  ■ 安丽

  如今,物流企业管理较混乱、服务理念滞后、供需信息难共享……这些问题都是当下物流业面临的危机,而企业要做的就是不做温水中的“青蛙”,在起跳中突围,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危机一:信息难共享

  易致环节衔接不畅,甚至脱节

  一直以来,信息不对称、空驶率高、货运行业集约化程度低等痛点都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成为行业难以突破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为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物流人前赴后继,不断进行探索。当互联网的风刮进物流业后,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重点,于是各种车货匹配的网站、移动App等应运而生。

  这些技术的运用在赋予物流业新内涵的同时也带了新的问题。如平台上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实时、透明;平台上货主方与承运方之间的信用机制、安全机制、赔偿机制等是否合理;供需信息是否能全面共享……这些都会影响到车与货的匹配度与空驶率,而且由于信息管理方式滞后,导致信息传递速度、准确性等都还存在问题。此外,信息难共享,使得各部门、功能之间的衔接难协调,甚至相互脱节也是产业存在的问题。

  危机二:竞争愈发激烈

  “新玩家”加入市场被压缩

  自去年中通跨界“玩起”快运业务后,不断有快递企业、电商平台开始涉足快运零担业务。如3月初,圆通快运业务进入试运营阶段,主要试运行地区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北、广东等地;7月,中国邮政EMS在天津召开物流网络平台建设及中邮快运试点工作沟通会。会上,即将上线“中邮快运”产品的消息首度曝光。

  显然,这些“新玩家”以原有业务为基础,并以此为引入流量主体,两者产生联动有利于让快递企业自身发展和网点经营更稳定、更有效,并能使利益最大化,所以跨界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快递企业做快运有一定的优势,其不仅有政策的引导,还有覆盖全国范围的网点优势等。而面对这些企业对物流市场的“侵占”,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或将被进一步压缩。

  危机三:联运难畅

  多式联运“叫好不叫座”

  多式联运作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大任务,得到了行业的重点关注,因为这种先进的运输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发布多个文件予以支持,如交通运输部设立专门的示范项目扶持来多式联运发展。

  从企业申报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的积极性看,政府扶持多式联运发展顺应了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政策对头、措施有力。有专家表示,多式联运或将成为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但相较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多式联运所占的比例依然偏低,可见多式联运“叫好不叫座”现象较为明显。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认为,固有的认知、需求欠旺盛等原因影响着多式联运的发展,才导致这一高效的运输难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危机四:服务亟待提高

  服务制造业定位单一

  多年来,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其不能满足货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成为最大的诟病。究其原因,各有说法。其中有业内专家表示,很多物流企业仅将自己定位为“运输”“搬运”“送货”等角色,这就导致不少物流企业难以为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所以,大部分物流企业能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而缺乏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更是陷入价格战中不能自拔。

  但如今我国制造业企业,即货主企业之间的竞争依旧激烈,呈进一步加剧之势。他们深知改进其产品的同时,也需大力提升服务质量,而不是将精力单纯地放在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上。

  而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联动服务的承担者——物流企业。因此,当物流企业难以提供优质服务时,货主企业极有可能更换合作伙伴,且如今客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价格低廉并非主要考虑的因素,服务质量开始占主导因素。

  危机五:微利化严重

  “内外”夹击下,利润逐渐下降

  物流市场看似美好,但要从中赚到钱似乎并不容易,原因有很多。有业内专家直言,首先,现阶段企业在产品提供及服务方面同质化较为严重,因为各企业中间没有壁垒,主要拼价格;其次,市场准入门槛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运输时效无法满足、收送货成本高、货损货差严重,服务问题导致难以提价。

  再者,大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原因,在企业经营上短期行为明显,对服务质量重视程度较低。所以,大部分只能依靠低价作为吸引货源的主要筹码;最后,从外部环境看,客户不断上涨的物流需求,要求企业从基础设施、员工等方面着力提高服务水平,这无疑就增加了运营成本,更何况当前房租、人力等刚性成本还在不断上涨。

  危机六:有支付,却无处结算

  “跑路”等引发货款无处讨要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200万亿物资的流动和10万亿物流费用的流转规模。这么庞大的物流费用流转,七成以上要依靠物流公司代收货款来进行。而随着物流公司跑路频发,代收货款的资金安全隐患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市场上的金融、类金融、网络科技、物流等企业,纷纷盯上了物流业支付这块“大蛋糕”。支付结算的危机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减,但1%-2%的手续费却让不少企业宁可冒险让物流企业代收。

  危机七:诚信体系缺乏

  钻行业机制漏洞

  引发物流“黑”事件

  相信不少发货方都遇到过黑物流事件。发货方采取的措施通常是请求职能部门的介入。但由于这些物流企业登记信息问题,如信息不全或不真实等都给职能部门采取下一步动作增加了难度,让发货、收货等各方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乱收费、“黑车”、虚假公司等这些“黑物流”事件业让物流行业遭受了信任危机。这就亟待政府与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联手共建诚信系统,让行业诚信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