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之六 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白卫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区域经济协调联动步伐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与既有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加之迅速发展的高铁网络使得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系列区域发展的新成就,与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力地支撑了区域发展实践。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已经成长起来一大批致力区域经济研究的学术群体,包括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家,准确地说,他们是区域经济学家。

  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后迎来区域经济学的春天,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如雨后春笋,每年出版的学术论著非常可观。这些学术成果紧密联系区域发展实际,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革新研究方法,主题内容非常契合我国区域发展形势,并出现社会科学学者与自然科学学者跨学科融合交流探索的全新趋势。应该说,人才和学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学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中异军突起,学术研究已经可以支撑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人才队伍与智库建设可以从容服务区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但实际上,我国有几位老一辈经济学家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涉猎区域经济的研究探索:方显廷(1903—1958)对西南工业区位地位的认识以及对战后工业区位的关注,陈振汉(1912—2008)的《美国棉纺织工业的区位:1880—1910》,陈翰笙(1897—2004)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尽管那时没有“区域经济”概念,他们囿于西方留学的实际,研究的区域问题也主要涉及国外的区域经济问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认为,冀朝鼎(1903—1963)可能是研究区域经济最早的经济学家。冀朝鼎用英文写作并发表于1936年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该书的中译本于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滥觞,它开创了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先河。这部著作在西方经济界深孚盛名,一直被西方学者当作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读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区域经济史学研究的基础,冀朝鼎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区域经济研究先驱。

  鲍觉民(1909—1994)和孙敬之(1909—1983)都是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他们长期从事经济地理的研究与教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区域经济人才。

  对我国区域发展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应该是杜润生(1913—2015)。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区域,没有农村经济的变革就没有今天的区域发展成就。杜润生在改革初参与领导农村改革实践中,就提出“创造适合不同地区生产水平的经济形式”。这可以视为杜润生区域经济思想的发端。他虽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但他在考察全国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也会使他不断地思考区域经济问题,比如西部经济问题、城市经济问题、山区发展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杜润生虽然没有系统探讨区域经济理论,却在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他的农村经济思想都是在有关区域的农村实践中认识并形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区域经济思想,这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

  刘再兴(1926—1999)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直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是最早招收区域经济(经济地理)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之一,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林凌(1926—)是我国区域经济的最早研究者之一,是我国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他以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关系主线,着眼于我国区域战略布局的全局。在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论文《东西部差距扩大的成因及改革对策》之后,接着发表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的道路》专著,对中央提出西部大开放战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提出的城市经济中心论、城市经济商品化和城市开放、双轨推进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等理论观点,直接指导了城市改革的实践。林凌在区域经济研究与实践推动方面结合得比较密切,其影响是全国性的。

  胡序威(1928—)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著作有《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等。胡序威从事区域经济地理、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研究数十年,主持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奖励,在区域经济界有相当高的学术威望。

  陈栋生(1935—2016)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就从事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现实经济问题有实感,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建立密切关系,对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和发展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取得了全国学界公认的成就。1985年,他率先提出了东中西“三个地带”划分的理论和发展思路,完成了《“七五”和后十年(1990-2000年)中国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的部分内容写进“七五”计划纲要。上世纪80年代,他对工业布局和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多部专著,这些理论成果对区域战略、区域规划、区域政策的制订起到了指导作用。他较早对中部崛起、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做过专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预见性、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陈栋生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发起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他独领风骚,影响空前。

  陆大道(1940—)是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他组织了对我国工业布局和工业地理学的学术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陆大道上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关于长江流域“T”字形的发展战略,即由沿海为一个战略轴线,沿江为主轴线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他提出的“点-轴系统” 理论,被写入《全国国土整体规划纲要(草案)》,并被国家“八五”和“九五”计划所采纳,不仅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布局,更是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陆大道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大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非凡的。

  周一星(1941—)是最早从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体系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推动城市地理学发展和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周一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城镇化、城市体系、城市体系规划、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等,发表论著200余篇(部),多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

  李善同(1944—)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测,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过不少区域经济方面文章与论著。

  金碚(1950—)的学术影响主要是工业经济领域,他是竞争力经济学和报业经济学的开创者,在工业经济学方面贡献颇多。同时,金碚长期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站位高,视野宽,又受陈栋生的学术影响,他在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高成就,亮点不断。近年来,金碚担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和区域实践做了大量工作,影响与日俱增。(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