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艺术投资周刊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中国艺术名家系列报道工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孙宗林照片.jpg

  孙宗林,艺名启祥、松林,出生于1947年,江苏常熟人,江南艺古轩主。现任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民族画院画家。2017年被特邀参加“书画梦名家名作献礼全国两会”“翰墨融情写军魂——著名书画家祝贺建军90周年作品展”“中国梦·书画艺术传承发展推动者”活动,并获得荣誉证书,其个人作品被制成画册。

  初观国画家孙宗林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将闲适悠然寓于大气磅礴的审美感受。开始时,笔者还未在画作里品悟出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为其作品烘托出如此生动的郁勃气象,但从勾勒点染的细腻中,又似乎能够感受到作者缜密的心智和恒久的耐性。也不由让笔者对国画家孙宗林有了更多期待。尔后,随着访谈的深入,一个谦逊、淡泊、质朴的艺术家形象也逐渐鲜活而出。

  修炼的匠人精神

  孙宗林艺名启祥、松林,出生于1947年,江苏常熟人,江南艺古轩主。本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说起孙老先生的艺名,是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启祥”原本不是这样写法,而是“弃匠”。问起缘由,孙先生这么说:“工匠的工作实在太苦了,当时有一段时间实在苦不下去了,想放弃,所以就为自己取了这么个名字,后来人家说这名字不好,应该取一个积极些的,我觉得有道理,才改成‘启祥’。”虽然,取艺名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如今的启祥已经是一位71岁的老先生,他说起这段经历时也只是很平淡,内心没有丝毫波澜,但笔者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他当时的艰难和无奈。即便如此,他最终也没有放弃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许,正是这一番磨砺,使他愈挫愈勇,坚持不懈,“启祥”也真为他带来了人生的吉祥。

  绘画是孙宗林从小就喜欢的事情,只要一沉浸在笔墨丹青的世界中,他就如同进入到一个自由自在的王国。成年后,他所从事的是古代园林建筑的修复工作,对这两种专业门类,他有着相互融通的理解。他说:“立体的建筑和绘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建筑是实体的,有天然的立体感、阴阳面。而绘画却是要把这种看似日常,但仔细体会是有千变万化效果的现象用笔墨呈现出立体的感觉,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我们做修复工作,也离不开绘画的功底。二者都是相互借鉴的。”

  孙宗林从十六岁起就当了瓦工,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古建修复工作。他曾跟着古建修复的队伍,辗转于常熟地区的各个工作驻地。古建修复,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要一颗沉实专注,细腻如发的心,任何一个环节,都承载着重要的因果,因为毫厘之差也许会酿成千里之失,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之。彼时,孙宗林白天上班,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晚上仍不放弃伏案画画,在他的世界,绘画早已不是工作,而是舒缓压力,浸润内心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寄托。虽然,由于忙累,他也曾想过要放弃当下的这份工作,但他不曾想到的是,在这段艰辛职守的历程中,那种淡泊,专注,包容的“大匠精神”早已在不知不觉时,深深融入到他的血液里。

  “有时候我们工作会到很偏僻的地方,但那种地方通常都很安静,没有城市里的热闹和喧嚣。特别是到了晚上,还能够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很多人会害怕,但我听着就很美!在这种不太忙的时候,要是晚上没事我都会喜欢琢磨琢磨画画。这种时候,感觉特别好,特别清静。”孙先生说。孙宗林工作的地方很多都是这种远离喧嚣的所在。虽然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但对于心性的修炼,却能在毫无知觉中就沉潜安淡下来。加之江苏常熟地区美景对他心灵的启发和滋养,山水的灵性慢慢流淌,深入到他内心,对自然万物的感知,便有了一种跃动的生命力。他外出时,常常会把写生日记本带上,遇到好的景致,就会把它们记录下来。孙先生感慨道:“过去没有照相技术,只能靠眼,手,心把看到的景色记下来。而且一定要往心里去,自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用心感受,才能体会到那种千变万化的姿态和气韵。”

  师出“虞陆”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孙宗林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其艺术人生真正开启的时期。他有幸得到了上海陆俨少得意门生王震铎老师的赏识,于1991年被其收于门下,孙先生即精心研究陆派绘画艺术,继而也成为中国画大师、画坛泰斗陆俨少老先生的再传弟子。再有,孙宗林常年生活工作都在江苏常熟,对中国画坛之“虞山画派”不仅熟悉,更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熏陶及学研机会。“虞山画派”是中国画主要流派之一。其崇古摹以拟风尚,影响颇大。“虞山画派”的奠基之祖为黄公望。可以说,明清两代山水画的各家各派,均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虞山画派”的开山之父为有“清初四王”称号的王翬。“虞山画派”因在江苏常熟虞山滥觞而得名。孙先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精心研习宋、元、明、清范本后,经陆老先生等名家指点,对虞山派王翚的风格精心学习。自己的勤耕不辍,加之名师指导,孙宗林好似被“点石成金”,将虞、陆之风格熔冶,很快便臻达“胸臆万千,妙笔生花”的艺术境界。

  1994年为日本友人作宋代赵佰驹笔意的巨幅通景水墨山水画,现收藏于日本国内。其中参加过多次展览,并获奖。创作了中国四大名楼,兼工带写的作品,特别用了三年的时间,创作了一百名历代帝王图卷,全长六米,宽四十厘米,有文字约三千个,将各时期重大事件,用大予言诗句赋予画面之上。历代皇帝图卷,配有帝王的简历。现被南京大学永久收藏,被北京大学编辑部王先生收藏。后被大陆收藏大家邀请为其古建筑大厅作五米长的巨幅作品《长江三峡图》。其喜欢用大幅写生的方式创作山水作品,有《峨眉金顶入云霄》《大好河山》《石猴观海看日出》《玉屏仙境》《迎客松》等六尺至八尺的大幅风景画。孙宗林所创作的金碧山水作品《中国四大名楼》已成为日本友人、台湾及新加坡收藏家们最热门的收藏品。2008年被日信艺术拍卖会推荐为最具有升值空间的艺术家。作品入编《才华的艺术——中国百家杰出人物》《盛世翰墨·名家精典国礼卷》,作品被永久展示于中国新长城,并被授予长城文化奖、中国新长城杰出艺术家荣誉。

  观孙宗林先生国画,多大山大水的“大手笔”,他喜作这样风格的作品。有“大胆落笔”的畅快,亦有“细心收拾”的严谨。在绘画风格上,他把虞山派风格、陆派艺术风格溶化在一起,发展成独树一帜的山水艺术特色。在笔墨经营上,他构思严谨,功法纯熟,对高低远近之位置经营得错落有致,有大片皴染的浓郁,亦有极细勾勒的井然。将豪放与细腻融为一体,彰显出沉着苍劲,远近宜观的效果,继承虞山派以笔墨为中心的艺术特色。孙宗林画作的墨色是非常雅致的,浓淡相宜,未有涩滞,色厚处浓而不艳,色薄处淡而不浮。作者的这种审美意境与长期浸润在古建及山水美境中息息相关。有道“画如其人”,在细心勾勒处又体现出他沉潜、专注、一丝不苟之性格。

  松林先生做事认真,精益求精,府上有上海友人胡宗箫亲手为他所题《艺无止境》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孙先生平日也带学生,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他的学生来自诸多不同行业,孙宗林教学,从不挑挑拣拣,不论何种资质的学生,他都用心教导。但他也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要跟我学,就必须要做到认真严谨,不能马马虎虎。我要求是很严格的,学生做不好我是不罢休的。如果他们不会,做不了,我可以示范。总之,学习就不要找偷懒的理由。而且,他们在画的时候,我是必须看着的。如何用笔、墨等等的这些问题,都是要手把手去指导的。”当然,这种负责的教学态度也和他多年从事古建修复的工作有关,认真、严谨、耐心、包容!

  如今的孙宗林年逾古稀,洗尽铅华、归于淡然的心态使他从未堕入名利争逐的漩涡,这对艺术创作来讲,是一种极好的状态。孙宗林常说:“我是一个从艰苦日子走过来的人,很容易满足。现在已经退休了,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寄情山水创作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自己画的画大家能够喜欢。”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豪言壮语,仅仅是一番朴实的表达。技法纯熟,心性淡远是集大成者必须具备的功夫和心态,孙宗林先生对艺术的理想和追求似乎才刚进入高峰时期。在此,也祝愿国画艺术家孙宗林早日臻达笔墨精神的更高境界,为其艺术人生增色添彩! (杨丹菲)

《江山阁楼图》249cmX65cm


《黄山烟云》118cmx55cm


《金山寺之景》70cmX68cm


《峨眉虎浴桥》110cmx52cm


《峨眉虎浴桥》110cmx52cm


《青山不老峰》120cmX55cm


《滕王阁景》160cmX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