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书画名家沈安良艺术人生访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纵观古今,“大师”所出,千百年难遇,若出,必是承载历史重任的传奇人物。先不论其他,单说中国传统书画界,上溯晋唐,下至明清,攻书画者甚多,能称大师者寥寥。而近现代,更是所出无几。虽沉寂多时,然天公却未辜负“不拘一格降人才”之语,为当代中国书画界降下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级艺术家——沈安良。

  竹笔风采 大师匠心

  沈安良先生,字墨竹,号竹龙,1957年6月生于河南洛阳。现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竹笔书法协会主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三峡大学客座教授等职。沈先生之书法,启蒙于沈家祠堂的碑文,上面镌刻着祖父工整严谨的欧体字迹。少年时期的沈安良不仅惊其隽美,更慕其功力,他开始沉潜地专注于书法,不辍临池,在毛笔功力达到一定成就之后,他内心天生一种的“不安分”,又引导他走出一条独树一帜,成就胜于古辈的、辉煌的艺术之路。

  在沈先生的笔墨生涯中,在书法界贡献最大的、最为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是对竹笔的创造发明。众所周知,沈安良是中国竹笔书法创始人,1981年,他独辟蹊径,创造发明竹笔及竹笔书法。他能集毛笔竹笔于一身,融诗词曲为一体。特别是竹笔书法在中国书坛独领风骚,被誉为“华夏一绝”。对于竹笔发明的初衷,沈先生这样说:“这件事,是我有意识做的,我要为改变毛笔书写的传统,创新书法的书写形式,做一份贡献。”承古之目的实为研新,凭借这份执着的赤子之心,沈安良试过很多工具,但都差强人意,未得成功,但他似乎愈挫愈勇,从未放弃。一次偶然,沈先生在吃饭时,由于太过专注于对书法书写工具的探索及创新,把筷子误插到了墨池里,就在即放到嘴里时,他突然醒悟,发现了已被蘸上墨汁的,黑乎乎的筷头,他先一愣,继而却又凝神看着竹筷上的墨,惊讶地发现,竹虽储墨而不干,蓄水又不至于快流的特点,水与墨交融凝结在了竹子上。当有这发现后,沈安良没有了丝毫吃饭的心思,他迅速拿起墨筷在宣纸上涂写起来,经过实践,他终于发现了一种能创新中国书法写作方式的工具——竹笔。随后,在他的改进中,竹笔的形制开始不断完善,行、草、隶、篆、楷各类书体皆能,小字似核桃,大字至100平米,或小或大,皆入法则。

  臻善隽美的竹笔书法的表达是超逸的,既能体现驾驭笔墨的高难度,又能充分展示笔画的疾涩枯润、墨分五色、对立统一的丰富变化。观沈先生竹笔书法艺术,笔姿既美,骨气亦重,字画间不仅彰显出筋力和张力,又能见笔锋和笔意,仿若毛颖所致,没有坚实的书法功底实难为之。让观其作品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美妙感受。沈先生作品可谓“既有大将破阵之声威,又有杨柳摇春的仪态;既有雷霆万钧之气势,又有芙蓉出水的丰姿”。其作品的结构布局苍劲潇洒,气势磅礴,颇得书写之堂奥。在抒情写心时,讲求“计白当黑”,便有呼应得当、互生意趣之自然成韵,又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魄,这是他在深研古法后融入的一种积极上进的创新精神而产生的审美意趣!他的作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既吸纳着古人之意蕴,又富含着时人之情趣,体现出古韵新意的独特自我。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来自于他的勤勉和不弃,来至于他的厚积薄发,旁征博引以及文化积淀里!从功法上讲,竹笔较之软笔书法,也同样需要对字体之浓淡虚实、粗细长短、疏密开合、疾涩湿枯、方圆滞畅等处做出运笔的考虑和布局,且竹笔作为新具,更需要另一种力道和心法。沈安良总说:“熟能生巧是勤奋,发明创造是天赋。”看来如是。

  1992年11月14日,沈安良应中央电视台第52期《综艺大观》之邀,现场展示竹笔书法,引起极大轰动。199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为其题词:“天下第一竹笔。”1993年其发明的竹笔获国家专利,竹笔及竹笔书法作品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1994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沈安良竹笔书法展”,震惊全国书坛。2013年10月“沈安良书法艺术馆”在家乡——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宜东新区开馆,共设6个展厅,布展作品200余幅。

  诗意人生 功待千秋

  沈安良不仅是一位书法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曲领域亦有很深造诣。常曰“诗言志”,诗词承载的是一个人的胸怀、抱负或理想,是传达思绪的文人雅好。从沈安良的诗词作品中,观者亦窥其胸襟和理想!

  《我的标志》

  功在新路辟,名成创竹笔。

  诗词心中生,竹毛相合璧。

  当代书法界,如虎又添翼。

  传承与创新,永远是主题。

  中华正复兴,一切凭实力。

  国家和民族,发展硬道理。

  《如此年轻》水调歌头

  因为有追求,所以我年轻。

  一生忙忙碌碌,脚步永不停。

  目标就在远方,日升走到日落,努力向前行。

  欲觉众山小,唯有凌绝顶。

  不思己,不虑利,不计名。

  中华优秀文化,镌刻贵传承。

  书法艺术载体,最佳选择方式,碑林是一景。

  天长终可待,地久自然成。

  《碑林》水仙子

  笔墨挥洒六千碑,历经八载如喝醉,豪气凌云志高飞。

  竹笔毛笔通汇,一人双肩道义贵。

  碑林梦中所为,建成更需人推,美景天绘。

  三首作品分别为诗、词、曲。均为沈安良先生之原创。从五言诗《我的标志》里,观者可看到沈安良诗、书双绝,又富有创造力的雄心抱负;从《水调歌头·如此年轻》的词作品中,体现的是一个有着拳拳赤子心,永远充满激情活力的,不懈追求理想的艺术家;《水仙子·碑林》这首曲作品又彰显着这位德高望重艺术家为社会,为教育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尤其是《碑林》中的内容,是沈安良一生最大的愿望和追求。他要在家乡建造一座“天下第一竹笔”沈安良碑林。这是一座集旅游、观光、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园林。除雕刻部分当代书法家的精品外,其余将近七千块作品均为沈安良作品。碑林作品创作从2008年开始至2016年3月止,历经八年,其先后创作了毛笔作品3200余幅,竹笔作品3200余幅,共计6500余幅。所录内容有唐诗、宋词、元曲、名联、精句、毛泽东诗词。更有宏篇巨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三字经》、《孙子兵法》、《鬼谷子》等。沈先生一人一手持竹笔又挥毛笔,两笔通汇,竹笔既有竹笔的特点又有毛笔的效果,毛笔既有毛笔的特征又有竹笔的风格,两笔融会贯通,作品天然妙趣,雄秀惊人,可谓文化大观艺术博览之园地,该碑林建成后,将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项宏大的观光旅游文化工程。

  呕心沥血的创作和辉煌艺术成就让大师沈安良声名远播。一直以来,诸多媒体对他的报道从未间断,他的名字亦被收录进各种典籍让后人知晓。沈安良传略已收录入《中国书坛一代宗师》《当代翰墨巨匠》《中国传承艺术大师》《中国艺术百年》《百年美院·壮志丹青》等上百部辞典书籍。《沈安良竹笔书法精选》《沈安良竹笔毛笔书法集》《沈安良诗词联句集》《沈安良诗词集(二)》已出版发行。电视专题片《竹笔写世界》《中国竹笔书法第一人——沈安良》《竹笔风流行天下》《对话中国艺术大师沈安良》《沈安良的翰墨人生》《笔墨铸梦建碑林》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河南电视台等媒体上播出。他的毛笔竹笔书法作品曾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单位、机构、专家、学者、书画爱好者收藏,应邀出访亚欧诸国进行艺术交流,在法国巴黎、奥地利维也纳成功举办沈安良书法展。

  沈安良是一个有文人情怀的艺术家,他总说:“为出名,为挣钱而去当书法家的都成功不了,要想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有定力,不能受到名利的干扰,要挣钱,干脆去做生意算了。”所以,不论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响,沈安良总能葆有一种平易近人,真诚随和的性情。他是一个有着良好生活习惯的人,严格守时,作息规律,虽非军人,却有着军人的严谨和律己,不得不说,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功的法则之一。

  有着源源不绝的创造力,既好古,更求新,竹笔书法独领风骚,毛笔书法炉火纯青,双笔合璧,文学修养深厚,诗、词、曲三绝,“碑林”事业功载千秋!这就是沈安良,一个不走平常路的,拥有卓著功勋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