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正式开启“入企会诊”帮扶计划,81名专家组成山西管理会计专家团助力国企改革,标志着山西管理会计发展进入实质阶段。
在不久前山西省举办的管理会计专家辅导讲座上,有几个例子很生动:
——现在很多企业是按订单生产的,但是,该不该接单?有没有钱赚?今年赚了,明年呢?很多企业算不明白。
——假设一个电厂的年发电能力是1亿千瓦时,而目前只有3000万千瓦时的实际发电量,那剩下的70%发电能力就是过剩的。那么,在“去产能”过程中,国企怎样审时度势走出困境?如何坚决避开过剩领域,让各路投资都能收回“真金白银”?很多企业不会算。
……
而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厘清这些问题。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体系,不仅在于做好企业财务,更能从战略意义上帮企业规避风险、做好长远规划。
山西着力发展管理会计,正在让更多的企业获益。6月18日,省财政厅特聘9名省外知名专家,为72人的山西管理会计专家团引入“外智”,正式开启“入企会诊”帮扶计划。省财政厅此次牵头,意在通过搭建管理会计体系,推动全省国企财务管理转型和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家入企传经送宝
什么是管理会计?即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和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财政厅会计管理处处长邢绪生的理解更“接地气”。他认为,从实践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就是把管理中的战略思维与会计的工具、方法等实际操作连接在一起,不仅能有效提升商业洞察力与前瞻性,还为企业增置了“预警系统”和“刹车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进“外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省财政厅领导与很多业界人士不谋而合。
省国资委副主任马进把发展管理会计比作一场及时雨,“来得正是时候”!他说,当前我国正在推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大任务。随着山西省国企国资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国资监管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省国资委加大“放管服”工作力度,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助企业事半功倍。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总会栗兴仁认为,当前大环境下,经济要转型,核心在于每个企业都要转型,而企业转型整个战略中最主要的风险是财务风险。管理会计的推进,则可以帮企业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能及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企业需求的提高、资本的青睐、政府的大力推动,为山西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81人的管理会计专家团队,将通过入企“会诊把脉”的方式,聚焦企业重大问题,真正开出“药方”,服务山西经济转型升级。包括太钢、山西焦煤、同煤集团、晋煤集团、太重集团在内的12家企业将全程免费受助。
邢绪生感慨,专家们带着满满的诚意和“点子”,充分发挥在理论研究、政策协调、实践经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在入企服务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毫无保留地建言献策、答疑解惑、贡献才智,“这就是管理会计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了山西国资国企转型发展的前景”。
“账房先生”转型“企业军师”
管理会计是当前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是财政财务工作的“重头戏”。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山西就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经过两年多探索,涌现出一些较好试点企业和成功案例。
太钢集团利用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建立了“五位一体”管理会计框架,为其实现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焦煤集团管理会计工作常抓不懈,扎实有效推进,针对专家入企服务已确定诸多选题。
“但与财政部的要求、与先进省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差距。”对于山西的短板,省财政厅厅长武涛直言不讳。他说,当前省山西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力阶段,处于全面走向“大治”的关键时期,国企国资改革已经成为事关山西发展全局的大事。山西必须尽快找到差距、补齐短板,推进管理会计服务全省经济转型实现重大突破。
省黄河万家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是此次“专家入企”活动12家受助企业之一。自2015年改制以来,集团公司新成立大型国有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作为公司的财务部长,丁宏伟曾经困惑于企业的财务转型:传统“账房先生”如何转型“企业军师”?财务信息化初期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促进企业内部管控,实现投入成本最小化、产出及剩余资本最大化?
这些“火烧眉毛”的问题,因管理会计专家的入企指导迎刃而解。丁宏伟说,过去,传统财务会计是记以前的账,而管理会计师是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起始端解决未来的问题,进行着决策前的支持、计划和控制工作。管理者看得越远,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下一步,黄河水务集团将打造自身管理会计特色鲜明的集成式成本管控、闭环式营运资金管理、全面经营业绩评价模式、创新内部管理报告体系4大模块,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持集团的创新发展。
在接下来的国企改革进程中,山西将会有更多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专家上门“会诊”,让企业可以“照单抓药”,借助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把企业内外部的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进行整合和充分利用,深入推动企业开源节流降成本工作,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