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重集团机电工具公司扭亏脱困纪实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方机电工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有着400余名员工的国有企业,2009年由机电公司和工模具公司合并而成。两个公司都创造过曾经的辉煌,不但为兵器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干部职工带来了应得的实惠,产品曾出口韩国、俄罗斯、印度等。然而,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短板的制约,企业连年亏损。2016年,公司突破瓶颈,实现了营业收入7652.57万元,实现利润29.75万元并从此迈出了扭亏脱困之步伐。那么,是什么样的“绝杀技”使企业得以起死回生的呢?
寻找出路,在改革中定位
2016年是北重集团改革发展的起步之年,为了打好“十三五”开局之仗,全面打造阳光、开放、高效的新北重,公司及时调整了机电工具公司的领导班子,期待他们把这个“僵尸企业”救活。
牢牢把握“改革、管理、创新”这条主线,他们找准“三个定位”即“防务科研产品孵化基地、防务产品关重部件生产单位、专用工具工装保障供应单位、高端压延成套设备供应商”的企业定位、“服务防务做专做精、关注压延创优创效”的市场定位,以及“异形件、回转件、箱体件”的产品定位。为有效缓解国内冶金市场持续低迷对公司的巨大冲击,在压延设备盈利能力逐渐减弱的不利情况下,机电工具公司采取收缩战略,把厂内市场作为优先考虑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市场,把压延设备市场作为增强竞争意识,树立生存靠打拼的理念基础。由此他们优化产品结构,形成“六四”布局,即防务、科研、工具工装、厂内保供占总体收入指标的60%,外部民品市场占总体收入指标的40%,以此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这是近年来北重集团机电工具公司经过反复摸索、逐步实践调整得出的公司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主动出击,在市场中拼抢
为实现产品结构“六四”布局的优化调整目标,公司改变内部市场的经营策略,由“等”活干转变为主动出击“找”活干。一方面,公司领导带领业务部门人员主动出去找市场,同相关研究院和防务产品生产单位沟通、协调,承揽防务、科研产品的试制加工任务。另一方面,从功能定位、产品结构角度,全面恢复工具工装的保障供应,以保证集团公司各类产品按期产出。此外,根据目前压延设备的发展方向,依然不放弃可以合作的重点客户,确保产品承揽毛利率不低于15%。这一年,公司共签订合同16498万元。
“主动出击揽任务、插线生产保节点”经营策略的贯彻落实,不仅有效解决了防务产品产出问题,为公司带来了效益,而且重新树立了机电工具公司主动接受任务、确保优质服务的正面形象,受到了各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智能制造,在改革中转型
机电工具公司最擅长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正符合公司科研产品的需要。在将防务科研产品生产放在首位的同时,为了适应压延设备高端市场的需求,北重集团机电工具公司开发了不锈钢850mm、1450mm机型——18辊6连轧机组设备,其高端程度已经可以替代进口设备。该设备的两项核心技术已经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设备销售到广东、山东等多个地区,并出口到俄罗斯。
2016年,公司以科研产品为依托,投资1100万元建成北重集团第一条柔性数字生产线,以数字加工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工艺、设备操控等方面的培训,为柔性线顺利投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与以前只做单机压延设备相比,利润提高了15%。”这是公司员工的深切感受。
柔性数字生产线的引进,是机电工具公司为了将防务做专做精而进行的一次生产技术升级,这条生产线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公司部分防务产品的生产效率,使公司迎来了智能制造的春天。
员工士气,在发展中凝聚
如何使员工思想从逆旋转向正旋转转变,将职工的士气凝聚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上来?
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车间车工滕海涛道出了广大工友的心声:“其实我们不怕有活儿干,而恰恰是怕没活儿干。道理很简单,没活儿干就没效益,没效益就没动力。”一车间副主任单志勇说:“我从一名钳工干起,逐步成长为一名环节干部,在机电工具公司工作也有二、三十年了。我们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够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也相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的引领,公司一定会好起来的。”
截至目前,公司已签订定单合同1.97个亿,在手任务饱满,足以支撑全年的生产任务。
(閤娟 边玉凤 陈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