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重构我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设想与建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png

  ■ 银川大学商学院 张卫 田广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将近四十年,其间所取得的成就斐然,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远远超过了日本。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将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为什么会在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答案非常简单明了,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经济学,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提炼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规律、新范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框架,这些理论和框架又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了巨大指导作用。由于对中国经济实践的超强解释力和科学指导力,使得中国特色经济学在世界上逐渐有了一定话语权,令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回头转向中国,研究中国经济,倾听中国之声。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中国经济遇到了许多发达国家遇到过的同样问题,以及西方国家所未遇到的非常复杂的新问题。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进入换挡期。调结构,去库存,进行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当下给出的解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剂良方!中国政府高瞻远瞩于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持,并做了全面系统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性将更加显著。习主席的讲话对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反思

  在改革开放的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以追求数量和规模为目标,这在经济起飞、快速摆脱贫困阶段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经济学领域进行了许多富有效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中国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就学科本身发展而言,在高校中开设了相关的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然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逐渐被淡化、边缘化;更有甚者,一些高校居然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使得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门课程。

  曾经一个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极力向中国推销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对中国经济学学科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学几乎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于侧重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的学习。就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理论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权改革。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一直占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主流地位。他们一致剑指国有经济体系,认为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缺失,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从而主张基于经济转型的条件,国有企业民营化才是唯一出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由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曾经确实落后,为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我们不惜全方位学习西方经济学,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误认为西方经济学可以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学术领域西化倾向严重。西化发展的结果,不仅大大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落后,不适合当下中国的情况,而且与此同时在学术研究方法上,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一般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虽然定量分析使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可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然而,不可否定的是过于重视定量分析,从某种意义上使经济学研究失去了思想性。而定性分析方法一般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描述,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抽象,并做出判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经济学理论指导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再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上,面临许多复杂而艰巨新问题:当前,农村土地确权后的土地流转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后所产生的“非粮化”倾向问题,工商企业进入农村的资格审查制度问题,承包地、宅基地和宅基地上农民自建房屋能否用于抵押的问题,新兴产业布局与产业存量调整问题,如何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力素质提高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分配国民财富问题等等,都需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回答。

  此外,当前中国人力资源的流动数量和流动速度为世界所罕见,因此研究农村与城市之间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就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城镇化除了遇到同西方发达国家当初类似的问题之外,还有中国特殊的问题,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比如说,农民工进城后,虽已工作多年,但农民户籍未变,身份仍然是农民,难以融入城镇社会,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又必须分阶段推进。是中国的经济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这就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由此演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能沿用他国的一些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找到符合中国情况的规律,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办法,总结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结论,构造起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提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于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6%—7%的合理区间就可以了。基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家领导构建发展出来的供给侧改革理论是基于中国这片经济土壤而成长出来的,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这一理论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巨大创新空间。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且将此作为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最大特点。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以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细致地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全方位地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

  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体系的建设,更应该注重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系统建设。作为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为重构中国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践,并在理论上升华,从而建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与此同时要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与此同时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以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基于目前定量研究泛滥的情况,更要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尤其要关注经济人类学,市场营销人类学,大数据时代下的计量营销学的研究与发展。这些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必将对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学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其他自然科学的关系,要特别关注大数据、计算机及其他工具在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的应用,关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发展的跨学科建设。

  第四,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经济学主要涉及四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基础理论;部门经济学;经济史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中国特色经济学的解释力。

  第五,在教材的编写上选择、运用上,注意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结合。经济学是一门反映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的学科,需要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及时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同理论相结合,并对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经济学教材编写、选择、运用上必须坚持本土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