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政治经济学之路》评介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近日,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泰岩教授的文集——《探求政治经济学之路》(2017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之路》)。这部文集是他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与创新的部分记录和成果,反映了他30多年探索政治经济学的路径及成长历程。
《之路》收集了从1984年到今年初发表的52篇代表性论文,由绪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五部分构成。黄泰岩教授提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思考,是《之路》的中心任务,也是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和中国形势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着范式创新的重大任务。因此,黄泰岩教授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是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时代任务,也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需要,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学人必须担当的时代责任。”完成这个时代任务必须接中国发展的实践地气,才能实现开创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时代。他认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并深入挖掘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吸收、借鉴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成果,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而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经济成功的实践。从中国发展实践看,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比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更快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的“中国地气”。黄泰岩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必须有中国自己的感念、范畴、逻辑和理论体系,才能显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彰显中国贡献。黄泰岩教授30多年自由徜徉于经济学海洋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提出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都是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理论创新。
《之路》收录的论文尽管跨度33年,但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烙印非常鲜明:1984—1989年12篇、1992—1993年9篇、2013年以来12篇。这三个时间点共33篇,占六成以上,可以看作是黄泰岩教授探索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发展、成熟阶段。上世纪80年代,学术环境比较宽松,黄泰岩教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别对所有制问题的探索,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理论智慧。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黄泰岩教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先后研究了前苏联及东欧的市场与改革理论、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理论等。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后,黄泰岩教授着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了不同凡响的探索,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这方面,黄泰岩教授当属“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视野超前的思想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的领军者。
《之路》仅仅是“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开始。黄泰岩教授这个“坦克兵”一定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发展之路上继续以超强的越野能力和突击能力,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开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空间,使政治经济学之路坦荡如砥,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贡献自己的学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