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成兵 杨官荣 饶家权 魏丕伟 邱声强 黄文 杜礼泉
浓香型大曲酒在发酵过程中,必须通过窖内的大量功能菌群的代谢活动,促进相关醇类、酯类以及酸类等香味物质的形成,同时糟醅中会产生一种带酸涩味、微生物数量多的金黄色液体,称之为黄水。黄水是由水、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和微生物自溶物等组成。正常的黄水要求:金黄色、酸涩味、有悬、糖分和淀粉不高等,黄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多、形态多呈短杆状,其中酸味不能过重和悬头不宜过长或过短;不正常的黄水有:颜色发黑、无悬头或发白等现象,其中发黑和无悬黄水的特点:酸度高、甜味常较重、微生物数量少、菌体形态杂多呈纤维状、糖分和淀粉大多较高。因黄水的悬头形成主要是蛋白质和微生物等的共溶体形成的,有悬黄水的悬头长短与其中微生物数量成正比关系,与其中的蛋白质和微生物关系密切,所以当生产中出现黄水发黑和无悬时,说明糟醅发酵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若不及时进行生产工艺调整,生产中会出现发酵阻碍物累积、窖内升温异常,进而会出现酒质严重下滑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应工艺措施的研究和探讨,现将相关工作介绍如下:
1、主要仪器和材料
中西集团(仪器仪表):JSM-6390LV型电子显微镜;南京利尔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Agilent 7890A毛细管气相色谱仪;上字玻璃有限公司:血球计数板;天津吉发颜料有限公司:酚酞指示剂、邻菲罗林指示剂;黄水:丰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2、内容与方法
2.1黄水成分检测
2.1.1 检测方法
酸度的检测:采用滴定法检测。取黄水1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水至100ml,摇匀后用脱脂棉过滤而得样液。然后分别用无菌水和样液荡洗移液管三次,准确吸取样液10ml,加1%酚酞指示剂2滴后,用已标定的0.1mol/lNaOH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并记下耗用毫升数。根据酸度=NxVx100/10x100/10计算。
N — 氢氧化钠溶液的当量浓度,
V — 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毫升),
100/10 — 前者为10毫升黄水稀释成100毫升样液,后者为10ml黄水换算成100ml体积。
2.1.2 总菌数和杆菌数的检测
将黄水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并适当稀释后,用血球计数板显微计数法,对稀释后的黄水中的总菌数和杆菌数,进行计数。
2.1.3 糖份的检测
采用斐林氏法检测。取黄水1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水至100ml,摇匀后用脱脂棉过滤而得样液。先对葡萄糖溶液空白的测定,然后再用斐林氏甲、乙液对样液糖份进行测定。
2.1.4 乙酸的检测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检测。先取一定的黄水,通过蒸馏处理后,再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进行检测。每个样液检测三次后取其平均值为检测值。
2.1.5 己酸的检测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检测。同乙酸的检测方法。
2.1.2检测结果
通过丰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对丰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部分窖池的黄水样品,进行相关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
2.1.3检测结果分析
从检测结果表1可以看出,这部分窖池的黄水与优质黄水相比存在下述差异:颜色发黑;酸度普遍偏高;总菌数和杆菌数量少;乙酸、己酸含量明显增高。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黄水质量的理化因素,主要是黄水中的酸度、总菌数、杆菌数、乙酸和己酸等的含量。如果黄水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变高或者变低,将会通过黄水发黑和无悬来体现,说明的问题是糟醅中发酵出现了问题。另外,黄水特性指标的变化是因糟醅发酵机理出现了问题的表征,应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来调节糟醅的发酵机理,避免曲酒产率和质量下滑。
2.2 工艺措施调整方案
2.2.1 减醅加粮调节糟醅结构
在生产中出现黄水发黑和无悬时,我们就要特别注意糟醅的发酵问题,分析糟醅发酵活性是否存在问题。减醅加粮是相对比较见效的一种调节糟醅结构的措施,能有效的增加糟醅的活性,保证窖内升温正常,也就是常说的挤旧补新的措施之一。此措施实施过程中还要对用糠、用水量进行相应的调节。
2.2.2 用中上层母糟配醅做粮糟提高糟醅活性
中上层母糟往往因与窖泥接触面比较小,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不及中下层和窖底母糟,也就是常表现的酒质相对低下。用中上层母糟配糟做粮糟,也是出于中上层母糟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发酵阻碍物量少,对糟醅活性有所提高的前提采取的一项措施。此项措施解决的问题是糟醅中阻碍物增加、窖内升温困难的问题,却对酒质没有保障,权衡得失,采取此项措施是解决现状的一种有效的措施,能起到提高母糟的活性,确保窖内正常升温发酵,保证下一排产出前提下进行的一项工艺措施。
2.2.3 回蒸高浓度酒尾拖带糟醅中难挥发且能溶于乙醇的物质
通过对黄水发黑、无悬的发酵糟醅进行检测,糟醅中乙酸、己酸远远的高于正常发酵糟醅中的含量,同时还有其他的一些难挥发、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乙醇的物质。这一类物质在糟醅中长期的累积,当累积量达到临界值时,就会对酵母的繁殖生长产生抑制的作用,从而窖内升温困难。因此在蒸馏的过程中,回蒸高浓度的酒尾,对糟醅中的这类物质起到拖带的作用,减少糟醅发酵阻碍物的同时,也丰富了酒质的微量成分。但高浓度酒尾也是指相对的浓度,通过实践,酒尾浓度控制在35度左右最佳。
2.2.4 调控发酵周期加快窖池运转增强母糟活性
黄水发黑和无悬,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酵周期控制不当造成的,当产大于销时,往往一般的情况下会作出减产的措施,其中控制发酵周期是减产措施之一。发酵周期在增长的情况下,糟醅营养缺失,最重要的是糟醅活力逐渐减弱,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糟醅发酵异常,最先表现的就是黄水发黑和无悬。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的调节发酵周期,可保证优质窖池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停产一些窖池来控制生产量。通过调控发酵周期加快窖池运转增强母糟活性,保证糟醅发酵正常。
2.2.5 规范工艺操作规程
在酿酒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白酒酿造的“稳、准、细、净、匀、适、透、低、勤”工艺操作规程操作;同时加强窖池发酵管理,控制窖内含氧量,减少窖内好氧菌的繁殖生长。
3、 调整结果
经上述工艺措施的调控,对糟醅结构和糟醅活性等的有效调节、控制后,对相应黄水试样进行分析检测后,得调控结果:
经过一排调节后,黄水的相关检测数据,见表2:
3.2 经过三排调节后,黄水的相关检测数据,见表3:
3.3 相关发酵窖池,曲酒生产情况的统计数据,见表4:
从表4可知:调节后优级率比调节前提高了5.70%,增长率达到93.71%;一级率提高了8.13%,增长率达到64.32%。
结论
运用浓香型大曲酒发酵机理,涉及到糟醅结构调节,往往会考虑一到两排的时间,或者会花更长的时间来调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从发酵产生的黄水变化,提前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可以缩短糟醅调节的时间,也起到避免曲酒产率和质量下滑的目的。通过相关工艺措施的调节,黄水的颜色由黑变成了金黄色,并也有悬,从黄水的检测看其中总菌数提高了10倍;基酒质量增长率达到60%以上。
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因为其续糟的工艺特点、生产操作的粗放、工艺调节的经验性和客观因素的多变,给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在实际生产中,推进的工艺措施既要考虑基酒产出的最大效益,又要考虑生产的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中谈到的工艺操作调节措施,仅对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作是一项精细程度和季节性相对比较强的工作,因此在生产中只有根据不同季节正确的运用各种工艺措施,精准的调节糟醅结构,保证发酵正常进行,才能防止黄水发黑和无悬。
本文从生产实践现象结合相关微生物特性和环境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总结相关现象,探讨科学的工艺调节和特殊工艺措施。在以后的生产工作中,应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的理论、技术,大胆地运用于浓香型大曲酒的发酵过程中,不断提高浓香型大曲酒的产量、质量及生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