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内外经济学家聚议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学前沿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月29日,由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思想中国论坛在上海举行。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先后在开幕式致辞;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副理事长韦森主持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学反思:不同流派的视角”,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PatrickBolton作题为“微观视角的反思:监管与公司治理”的报告。他指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对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性威胁。分散的所有权将削弱大公司的经营效率,破环权责关系。并重点讨论了长期以来被誉为典型的“孤寡股”的受监管的美国电力公司的案例。他指出,股权分散竟然取决于公司如何受到监管。简而言之,旨在降低经营风险的监管立法,如电力公司回报率监管,不能为小股东提供充分的保障;只有当监管也能够帮助降低财务风险,特别是并购风险,才能真正实现股权分散。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系AlfredF.Chalk讲席教授田国强,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陕西省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心主任冯根福,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管理委员会成员、股票业务部负责人黄海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成钢等专家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田国强教授指出,PatrickBolton教授以美国电力行业为名考察了政府各种范式,对于公司所有权集中度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国家治理和公司治理,他谈了对治理反思和发展的三点看法:第一,治理的本质就是制度、机制的设计;第二,不能以反思抹杀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第三,改革及其治理既要有目标感,也要有过渡性。治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制度、机制的设计问题,无论从国家的治理层面、产业治理层面还是公司治理层面,都离不开机制设计理论的指导。

  冯根福教授主要认为,十八大以后我国国企治理和监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针对管理越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还需要制度完善。许成钢教授结合报告的案例,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生的电力产业去监管化现象,提出大量分散的企业所有权对于金融监管本身是一个补充品,而非是替代品。

  黄海洲教授认为金融完全市场化不可行,他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法制的重要性,认为在金融市场中监管和法规法治之间不能相互取代,必须共同发挥作用。

  钱颖一教授总结了PatrickBolton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享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以及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认为报告所讨论的具体问题不仅有宽度,而且有深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论坛还就“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前沿:理论、方法和工具”、“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前沿:理论、方法和工具”等话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