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陕西庆安:品牌战略助力产业升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贺金龙 刘加明 陈驹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2015年,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庆安大米”品牌价值被认定为43.33亿元。

  2016年,在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庆安大米”获得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殊荣,并被现场评选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 庆安县,在打造、发展品牌战略,助力产业升级。

  保护生态品牌

  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乡”美誉的庆安,三面环山,有8大国有林场,绿色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青山、绿水、蓝天,是庆安最大无形资产,也是庆安县的生态品牌。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庆安县把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摆上首要位置,把环境保护当作至关重要的大事来抓,力挺“三减”和控制盲目开发,保护生态、保护“绿标”。

  庆安县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对保护庆安生态品牌战略却久久为功、矢志不渝。

  庆安现有水稻面积155万亩,是陕西省4个百万亩水稻种植县之一,水稻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之乡。庆安县同时还是全省水稻加工大县,每年产下180万吨稻草、10多万吨稻壳,秸秆、稻壳焚烧,曾一度成为庆安最大的污染源。在招商引资中,首先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先后引进了国能庆安生物质发电项目、银泉秸秆造纸项目、庆翔热电联产项目和东辉新能源项目。这些企业在追求绿色、可持续的同时,优化循环经济链条。企业内部实现要素资源更合理配置,各产业产能和效益最大化,形成“小循环”;四大企业之间互为供需,借力发展,形成了庆安县农、林、电、热产业化的“闭合大循环”。这些项目年秸秆等综合利用达到95万吨,为农民增收3亿元。

  庆安县不但在招商引资中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还鼓励老企业通过技改、上新项目,跻身循环经济行列,捍卫“庆安大米”绿色品牌。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鑫利达米业集团,大米加工车间年加工水稻能力40万吨。过去,大米加工后,稻壳堆积如山,成了企业的负担和污染。2011年,集团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投资1.35亿元新上了米糠油精深加工项目已投产,成为庆安将绿色水稻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吃干榨尽的典范。 去年至今,庆安县委厚植、扬长生态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动员全县“造田插柳”。去年,全县共插柳1.3万亩,今年完成4万亩,为庆安的绿水青山再添新绿。

  打造公共品牌

  “庆安大米”绿色品牌,也是庆安县的公共品牌。

  庆安在开发绿色食品之初,就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对县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建立严格的生产、加工、销售等项档案。同时还要求龙头企业要有完善的原料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记录,并有加工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手册,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追溯到每一个环节。

  庆安还投资300万元建立了绿色食品检测中心,负责对基地环境质量、原料质量和企业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监督,实现了生产模式化、管理规范化、监测制度化。 去年9月20日,庆安县与中国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研究中心签署的《庆安大米公正品牌研究规划》通过论证。该规划创新庆安大米品牌模式,对其进行战略定位,确定其核心价值、品牌口号、产品体系、符合体系等差异化战略系统内容,制定品牌的核心策略、传播策略、渠道策略、营销策略和电商模式建议,使之成为庆安大米品牌创建的行动纲领和执行策略。

  培育地产品牌

  庆安积极打造公共品牌的同时,也大力培育地方特色商标、地产品牌。

  每年,这个县都要以政府的名誉参加国内各种绿色食品博览会,县财政出资订购展位,企业免费展销产品。通过举办、参加各种节、会,打响庆安绿色食品品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销售空间,满足供给侧需求。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绿色食品节和2016年黑龙江绥化庆安绿色水稻文化节暨大型O2O订货会的成功举办,以品牌为引领,提升大米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价值链升级,已经成为庆安发展绿色、生态、有机食品的原动力。 目前,已形成以鑫利达米业为龙头,以青清、双洁等米业为骨干的水稻加工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8家;69家稻米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为300万吨左右,95%达到绿色标准。绿色食品品牌由5大类11个增加到31个。“庆安大米”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其中,“七河源”牌大米获国家免检产品,“庆鑫”牌大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米”称号,“双洁”牌富硒米被北京十几所高校确定为专供米,“庆禾香”牌大米喜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荣誉,“源升河”牌大米白酒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远销韩国。国内30个省市区均有“庆安大米”销售网点,出口日本、保加利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