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樊瑛 张建忠
●李汉宇、王新国、刘员、陈泽民、吕云怀、曹本强为宋代官窖揭幕
4月9日上午,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遵义市酒业协会、仁怀市酒业协会、贵州酒中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在遗址现场隆重举行了“宋代官窖”发布会。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李汉宇,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专职副会长刘员,贵州省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世界酒业联盟秘书长陈泽民,遵义市文物局局长李世军,遵义市工能委副主任徐德生,仁怀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魁,贵州省质检院仁怀分院院长郭礼,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助理吴勇,副秘书长赵禹,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永光,遵义(仁怀)市酒业协会会长吕云怀、执行副会长吕玉华,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波,贵州省史学会会长、多彩贵州旅游文化研究院院长熊宗仁等领导专家,酱香酒经销商,仁怀酱香酒产业酿酒大师、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媒体记者等200余人现场探访“宋代官窖”遗址。
水缸、酒窖、晾堂……一个个印证昔日酿酒场景的遗迹,在酱香弥漫的贵州茅台镇向阳村重见天日。
专家表示,这是贵州迄今为止出土的最为全面的宋代酿酒作坊遗址。“作为中国酱香酒的发源地、原产地和主产区,茅台镇需要更多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理论、文物遗迹来做支撑。宋代官窖遗址的发掘,必将成为中国国酒之心茅台镇更有利的注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遵义(仁怀)市酒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吕玉华如此评价。
三十三年雪藏:神秘酿酒石缸、石窖现身
1984年7月,仁怀县中枢区紫云乡向阳大队新街生产队(今茅台镇向阳村街道村民组)党支部书记兰朝江,雨后在自家责任田,一处叫陈家田的“烂田湾”里,发现了冲刷出来的石缸、石窖等物。
兰朝江就地将石缸、石窖掩埋起来。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对盛产酱香酒的茅台镇来说,究竟有着多么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08年,茅台镇古镇酒业有限公司在当地动工兴建酱香酒生产基地。在征地拆迁的沟通过程中,古镇酒业有关负责人得知有关石缸、石窖这一消息后,果断地决定要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随后,深明大义的兰朝江把石缸、石窖等物全部捐献给古镇酒业。
2011年,古镇酒业生产基地一期建成,世界纪录协会授予其“世界最大的无砖外墙原生态环保酒厂”,大世界吉尼斯授予其“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鹅卵石装饰面积最大的酒厂”。在古镇酒业二期工程扩建至陈家田一带时,酒业负责人随即委托考古、酿酒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发现石缸、石窖的地域进行清理发掘,并迁建一栋黔北民居到遗址处,对其进行保护。
至此,“宋代官窖”的名头,在当地老百姓中不胫而走。
三次考古:顶级专家现场考古鉴定
2016年9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先世、曹波,副研究员翁泽坤一行,前往“宋代官窖”遗址现场实地考察,对石缸、石窖等相关遗存进行考古学考察,并作出了初步鉴定意见。
2016年11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鲁茂,对“宋代官窖”遗址现场,再次进行实地考察和考古研究。
一个月后的2016年12月3日,一个规格更高的考古专家组来到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学研究员安娜·唐布里克尔,第三次对“宋代官窖”遗址进行了更为详细和科学的考古考察。
在王子今、杨林、高大伦、安娜·唐布里克尔4人联合签署的鉴定意见书上,这样写着:“我们初步认为这是一处宋代晚期的物质文化遗存,是探讨、研究该地区文化、酿酒工艺等难得的实物性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缸一窖:彰显酱香酒酿造的“非凡匠心”
4月9日上午,记者跟随30余位专家和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古镇酒业酱酒文化纪念馆内的“宋代官窖”遗址。6个方形发掘坑(窖池)内,窖池壁上条石的菱形图案、卷枝花卉等清晰可见。现场考古和酿酒专家介绍,这一遗址的酿酒作坊要素十分完整,“经复原后,是目前全国最大、最早的宋代窖池!”
该窖池为长方形,通长1370cm,宽350cm,内分六池,南北向并列,单体窖池内宽160-168cm,以165cm为多,宽度均为293cm,内深180cm。用长方形条石叠砌,共分七层,石料一般长度为80cm,高、宽为26-28cm左右,正面多雕刻有装饰纹饰,纹饰内容以几何形图案和花卉为主。
六角缸为石雕仿木架造型,下部为圆形底座,直径78cm,高13cm,缸体为下小上大喇叭口六角形,对角线长84cm,通高74cm,外饰仿木构花架,每一面原都有石雕装饰,现均风化内容不辨。石缸为长方形,通长95cm、宽65cm,高62cm,内空长8lcm、宽46cm、深47cm。
世人只道酱香酒工艺繁复,堪称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不过在参观了“宋代官窖”遗址后,人们不由得感叹,宋代酱香酒的窖池,竟然就具有如此非凡匠心!
一朝惊艳:或将揭开酱香酒酿造真面目
据了解,在贵州茅台镇古镇酒业酱酒文化纪念馆内的“宋代官窖”遗址出土发掘之前,被誉为“中国酒都”的仁怀市,也曾先后发掘出多个酿酒遗址及文物。
1991年11月,在今茅台镇罗村村梅子坳的西汉土坑墓中,出土了土酒瓮4个、酒坛2个、酒罐4个、铺首衔环酒壶2个。1994年4月,在茅台上游的东门河畔,山土了商周时期的成组专用盛酒器、斟饮器和饮酒器……
“宋代官窖”遗址,考古专家严谨地说是“宋代晚期”,即13世纪初。无独有偶,出土了“飞天仙女”石刻浮雕仁怀名酒工业园区两岔宋墓中,其石刻落款为“时以庚寅绍定三年孟冬吉旦置造”。绍定为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绍定三年即公元1230年。这与遗址“宋代晚期”的年代基本吻合——距今已近800年了。
“这一酿酒作坊遗址的出土,将茅台镇的白酒酿造历史提前到了宋代,向前推了几百年。”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波表示“这些石缸、石窖,印证了酱香酒特有的回沙工艺的形成过程。这对研究酱香酒工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托遗址,古镇酒业建成了酱酒文化纪念馆。日前已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挂牌。考古专家们认为,“这样的开发利用,就是对遗址最好的保护,更是对酱香酒工艺的最好传承。”并提议深化遗址的后期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在酱香酒工艺的流变等方面,要力争有所新发现。
王新国:宋代官窖的发现是酿酒行业的重大机遇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赤水河畔,共同见证宋代官窖发布会的启幕。”王新国会长代表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向各位的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仁怀是中国酒都,以悠久的酿酒历史和酱酒文化享誉海内外。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遇,贵州酒中酒集团在建设茅台镇古镇酒业的过程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代窖池。经过国内外考古专家的专业鉴定,证明这是宋代晚期酿酒物质文化遗产,是茅台镇非常珍贵的酿酒历史遗迹遗存,这也是我们聚集于此的目的所在。
宋代官窖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华夏文化辉煌灿烂的宋代,茅台镇上就弥漫着酿酒的芬芳,这证明了“中国酒都”的实至名归。宋代官窖酿酒作坊遗址的发现和出土,把茅台镇的酿酒历史向前推了近千年。
宋代官窖的发现,是中国酿酒行业的重大事件。这些宋代酿酒文物的出现,再现了茅台镇久远的酱酒文化,对研究中国酱香酒工艺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官窖的发现,也是酿酒行业的重大机遇。它进一步传承和宣扬了茅台镇的白酒文化,让外界认识和了解了茅台镇的深厚底蕴和神秘魅力,这里独特的历史、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酱香白酒。这是宋代官窖凸显出的重大价值。
当前,中国酒类市场已出现了新变化。现阶段,酒类行业复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消费者主权时代,酒类消费回归到理性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市场发展提出新要求,个性化、特色化酒类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内涵空前凸显。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召开宋代官窖发布会,正是为了保护和发扬中国酒文化,让酒文化成为行业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在文化的力量下,中国酒类市场必将谱写出更多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