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付约古 邱兴春 尹华高 胡智
凉山州金阳县因地处金沙江北岸而得名。金沙江深切的幽谷,从海拔460的葫芦坪子到4076.5的狮子山多种微型地貌并存,让这里颇具魅力。但也是因这些多样的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并存,致使金阳头戴“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片区县”的“穷帽子”。
2020年要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要兑现对全县人民的承诺,金阳立足当地实际,主攻产业扶贫,大力发展、“果薯蔬草药”农牧产业,拓宽增收链条,发挥带动贫困群众致富效应,在山水间唱响了一曲曲嘹亮的“脱贫山歌”……
“一青一白”引领“立体”林业产业
青花椒、白魔芋,一直以来是金阳县的两大支柱产业,浓缩了金阳县特色农业的丰富内涵,托起了金阳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对这两张“金字名片”,当地人称其为“一青一白”。
如何让这这些优势产业持续发力,成为促进经济大跨越,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劲动力呢?
金阳县在充分发挥大力发展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套种套养“1+X”立体林业产业,力求“树上”、“树下”全面开花,全方位助农增收致富。
马依足村,位于金阳县东面,距离县城25.5公里。如今,这里大力发展立体林业经济后,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回到2008年初春,在罕见的暴雪冷冻之后,这个村的主要支柱产业——青花椒大量冻死,给村民造成了严重损失。“不但要补种补植,还要补植补造。”这一当时看来有些大胆的想法,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9年4月,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马依足村的村民们开始大力补种补植青花椒,并在春秋两季大积极补植补造。2016年时,全村已有2600亩耕地种了上青花椒。
而当时村民辛辛苦苦的劳作,也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红票子”:现处于生产期的青花椒每株可产干花椒5.5斤,每亩干花椒可达250斤左右。
不单是青花椒,金阳县的另一支柱产业——白魔芋,也托起了马依足村村民增收的致富法宝。
马依足村实施林下套种白魔芋面积达400亩,其中有成片示范基地205亩,预计到2017年,马依足村青花椒套种技术基本成熟,届时平均亩产值将达到15000元以上。
马依足村之外,金阳2016 脱贫的38个贫困村同样尝到了这些产业带来的“甜蜜”。据统计,38个贫困村累计种植青花椒6.6万亩、核桃3.77万亩、华山松0.2万亩,实现了贫困户户均种植5亩以上经果林,人均有花椒80株、核桃50株、华山松户均2亩以上产业发展目标。
16年,金阳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3.08亿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完成“三棵树”种植53万亩,超计划8万亩,“三棵树”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48万亩,预计产值11.36亿元;白魔芋产业实现恢复性生产,种植面积达3万亩,预计产值将达到7000万元。
“五借五还”为脱贫攻坚“强筋健骨”
金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五借五还”的具体扶贫方案:在海拔2300米以上地区的贫困村,实施“借羊还羊”项目,在海拔2300米以下的地区实施“借猪还猪”、“借鸡还鸡”、“借芋还芋”、“借苗还果”。
海拔2600米、属高寒山区彝族聚居村的丙底乡木尼古尔村,计划在2018年实现脱贫,畜牧业将成为这个村落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该村引领返乡青年党员阿苦吉古投资45万创办现代家庭农场,创新“生态养羊法”养殖山羊234只,年出栏140余只,年利润在12万左右。在阿苦吉古的带动下,5户贫困党员也建起了5个小型养殖场。
如今,在村“两委”协调下,木尼古尔村家庭农场还成为了农牧局基础母羊采购点,通过“借羊还羊”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户年均可增收15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村里还统筹扶贫项目资金作为股本创办了养羊专业合作社,该村4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中……
2016年,金阳投入3340万元实施“五借五还”工程,其中借芋还芋80万斤、借苗还果3883.5万株、借羊还羊765只、借猪还猪2002头、借薯还薯1500亩。
近日,海拔3200多米的丙乙底村迎来了‘全新’景象。村后山上,错季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里,收菜、背菜、过秤、装运,致富的路径在繁忙中拓宽。截至目前,该基地规模种植蔬菜257亩,基地所属村民已收到土地租金10.28万元,务工费22.7万元。
当“错季”、“海拔3200多”等词汇交织在一起时,让人瞩目的“春种土豆,秋种蔬菜”模式再次成了金阳又一张产业名片,也成了金阳因地制宜加快“1+X”产业发展,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路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在县域内适宜地区应栽尽栽“青薯九号”土豆,收挖之后种植露天秋季蔬菜50000亩,在土地和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种植大棚蔬菜1500亩;大力实施“五借五还”工程,因村制宜扶持发展种养专合组织。
金阳奋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产业扶贫持续发力,态势良好,遍地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