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文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得传统银行感受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于是,很多银行都纷纷布局互联网金融,但在具体效益上,似乎并不理想。
为什么传统银行做不好互联网金融?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银行“转身”难主要在机制。互联网金融公司是从零做起,不会像国有银行那样受到一些既得利益的限制。客户在银行买理财,年化利率最多只有4、5个点,如果要银行把既得利益”让给用户7、8个点,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无异于自砍手脚。
二、银行服务主体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等,主要以对公业务为主。理论上讲,银行的起跑线高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他们拥有很好的用户群,并且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什么没有捷足先登,却给了“草根”机会,成就了互联网金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银行体系服务的用户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及地方政府,或者说他们主要服务于中国经济版图里最顶尖的那部分群体,包括国企、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这决定了其业务形态是以对公业务为主。
另一方面,消费型业务其实并不是传统银行所长,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其弥补了传统银行这方面的短板,服务民间资本里面那些小而分散的个体,以及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
三、银行受限于各种条条框框。正是由于银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使得监管层会发放更多的牌照给他们。但是由于要严格控制风险,监管层又必须要出台各种监管条例去约束银行,包括其业务、资源的扩张,以及在业务创新方面,都会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
反观互联网金融,其主要满足个人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消费需求,在一个灰色地带蓬勃生长,使得平台有机会去不断的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开始攻城略地。监管的滞后也给了行业足够的生长空间。
四、传统银行本身体制受限制。几百年的历史,使得银行思维固化下来。从前,他们过着不需要创新的日子,以至于现在他们都“懒于”创新。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运营体制使得银行在模式上无法改革创新,束缚了其产品创新,同时也束缚了人才创新的主动性。因此才会出现银行人才流向互联网金融市场,甚至出现了银行高管辞职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案例。所以说,灵活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创新机制,是促使行业出现蓬勃发展态势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五、用户更愿意使用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不仅是用户群体方面,更在于其优良的用户体验,例如在银行贷款最少需要一周时间,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最短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且纯线上的模式使得用户不用在银行大厅排队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