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我国食品价格机制改革要有新举措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马敬桂

  食品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众多指标中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市场化的价格指标。科学认识和判断食品价格走势有利于保持社会物价的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一、当前食品价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食品价格持续走低。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食品价格已持续40多个月走低。特别是2015年秋收以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市场价格出现不同程度齐跌,其中玉米价格跌幅高达30%,关税配额内国内外粮价出现倒挂现象。同期全球食品价格平均指数也从2011年的229.9点下降到2016年4月的151.8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次食品价格走低有全球经济疲软、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也正处在我国食品价格一次中期性周期波动的下降阶段。虽然有少数品种如猪肉、鲜菜近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主要还是表现为补偿性和自然气候因素导致的上涨,一时对食品价格整体走势难以产生大的影响。食品供求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发展时机。

  2、食品供给结构不合理。首先,粮食库存高企,主要产品出现过剩。我国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禽类、水产品占世界产量均高于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有的占比达到30—40%。这对我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无疑需要付出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受损的巨大代价。其次,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方面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高品质安全产品供给明显不足,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生产的国外中高端产品市场销售旺盛。第三,我国城镇居民饮食消费中工业化食品只占1/3,而发达国家高达80--90%。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深加工用粮占总产量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

  3、食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这是必然要求。食品作为基本消费品和必需品现在的价格水平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比如现在的粮价水平由于种粮成本快速上涨农民几乎没有多少收益。其次,现在实行的粮食补贴等主要农产品支持保护政策,补贴的面广分散、项目种类多、重点不突出,政策的综合协调性不强,执行实施繁琐,不能很好体现不同地区的实际、不同品种品质的差别,生产者不一定真正得到补贴,农户对平均每亩有限的那点补贴积极性降低。第三,食品特别是食用农产品价格保护不够价格普遍较低。日本主要食品价格是我们的几倍。低价的食品价格政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土等自然资源缺乏、人口众多,食品供给安全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国并非适宜。现实生活中的不珍惜、滥用、浪费自然资源现象与我们低价的食品价格政策不无关系。

  4、食品价格受外部冲击影响较大。我国是一个市场化和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是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不仅国际食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市场会产生影响,而且国际原油价格,美国实际有效汇率以及国外自然灾害事件和经济危机事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引发国内食品价格波动。近几年国际能源价格暴涨暴跌、国际汇率体系变动以及国际食品价格的下跌成为影响我国食品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

  

  二、构建食品价格稳定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调整优化食品有效供给结构。提供优质充足、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的食品有效供给是保障食品市场基本稳定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思考和处理一切事情的基础。食品主要源于农业,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以提升发展中高端优质产品为重点,鼓励引导优质增量,满足日益增加的中高收入阶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不断优化现有存量,保障大众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减少低质产品供给,淘汰过剩产能,节约保护资源,做到有增有保有减。对于像蔬菜、猪肉这些季节性、周期性显著的产品要特别关注。以新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增加新消费、形成消费新生态。

  第二,树立大食物安全观,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从我国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食物安全比粮食安全更重要。这不仅表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粮食消费占整个食物消费的比重已不足一半,而且从食物安全战略观角度来看,更有利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更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我国“粮猪农业”的结构状态,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增加草食型牛、羊肉及禽蛋奶的供给。对在我国具有广阔种植范围和市场需求的马铃薯等薯类作物实施粮补支持政策,优化完善粮食结构。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通农产品全产业链。积极发展主食产业化,努力改善居民的食物结构和消费方式。

  第三,改革价格补贴方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对作为具有公共资源性和战略物质的食用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保护政策是国际社会通行办法。在保持现有支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补贴力度和精准度,逐步扩大“绿箱”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减少生产性补贴,扩大生态性补偿,加强农业保险服务。坚持市场定价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价补分离,分品种、品质实行优质优补,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使补贴向重点产品、重要地区和规模经营者倾斜,发挥补贴的导向性。实行补贴责任分级,中央补品种、全局,地方补品质、特色,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提高补贴的效能。逐步建立起产品质量优异、结构合理、市场丰富、保障有力,符合我国国情合理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体系制度。我国现在实行的有些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起到保护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作用,但实际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误导和扭曲市场。比如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客观上将粮食价格锁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价格的涨跌幅度受到限制。不仅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有限,而且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值,抑制了农产品价格。

  第四,密切关注外部冲击对国内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准确把握和科学研判外部冲击的路径、力度以及冲击所产生的波动周期,对一些像中长期国际原油价格和美国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等长期或直接的冲击影响应顺势而为,调整价格,这次时机不可错失。对有些短期或间接的冲击影响可以实施反向调节,稳定或减少价格波动。多种形式开展海外合作,建立海外优质食品生产基地,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大力培育优质大豆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发展大豆原料替代新产品,适时调整大豆补贴政策,逐步扭转大豆过度依赖进口的状况。充分运用WTO规则,加强进口食品管理,灵活调整关税配额,有效掌控非配额管制的粮食替代品进口,控制减少饲料粮的大量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