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风险管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重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中国市场热点与创新热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甚至是现实。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极大风险性。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P2P问题平台(包括提现困难、倒闭或跑路)已逾千家,约占平台总数的1/3,对于处在风口下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如何应对风险已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中国知名风控专家曹国岭教授认为,为应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可以发挥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基于自身条件寻找差异化路径。由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营地域、范围不一样,可选择的转型方向实际上也不一致。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会更加注重全面探索,寻找新的空间,拓展新的业务,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引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前沿。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会选择沉下去,把相关业务做深做透。

  曹国岭表示,中国目前正处于金融风险的高发期,不良率上升、债券市场违约以及杠杆率尤其是企业债上升可能带来的现金流、违约以及破产等问题,成为当下金融市场需要高度关注的要点。从外部环境来看,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是银行业及互联网金融行业不良风险升高的直接原因。曹国岭分析认为,中国正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产业更替成为重要矛盾。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的部分贷款可能会变为不良资产。另外,前期刺激政策的后续调整还未完成,“僵尸企业”的出现也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不良率上升。

  事实上,眼下正在推进的去产能涉及大量的利益调整和债权债务转化,一些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重组,必然会带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问题。除了大环境的变化外,不良率的上升也和行业内生问题息息相关。过去,金融改革大多着眼于市场规模扩大与金融机构的设立上,忽视了市场的开放和市场机制的运用。当下更深层次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提高了金融资源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不稳定性也会增加,导致不良风险上升。

  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如何应对风险上升带来的挑战,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正视风险是发展的第一步。“把风险管理当作目标是错误的,风控应该是授信的一个步骤,不能将其与经营对立起来,也不能寄希望于风险管理解决所有问题。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是通过使用行业信息等,来衡量是否对企业投放贷款,反而忽略了对个体企业情况的把握了解,甚至以不良案例中的几个决定因素来设定信贷标准,推动整个信贷。在降低信贷门槛基础上,再去深入评估一个企业的风险如何,才应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真正辨别企业风险能力的关键。

  互联网金融行业及银行面临的压力的确和实体经济紧密相关,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任何行业、任何经济条件下,都存在优秀的企业。如何挑选优质企业,就涉及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内功”自身条件的提升。另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及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另一个核心在于监管,要防控行业风险,必须将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相结合。鉴于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受到最严厉的监管。但是这种严厉应该建立在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基础之上,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新的转型发展期,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特别重视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会增加,但3年后才会出现风险,5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7年后会形成损失。这种利润与风险的错配,往往使我们只看到利润而忽视了风险。”基于此,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并没有见底,风险并没有完全释放,所以,现在正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时期。

  (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