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才
日前,受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邀请,我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贵州省三线建设研究院、中共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主办,六盘水市钟山区承办的“三线建设的文化价值与改革发展”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我是唯一一个受邀请的最后一批参军的铁道兵与会者。
这次能与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原全军三线人员工作办公室主任温尧忱,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作家王春才等12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学习交流感到特别荣幸,特别是在研讨会上展示了原铁道兵在三线建设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现在的中国铁建发扬铁道兵精神而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世界500强排名第79位、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稳居前三位的经营历程,让各位专家学者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中国铁建这支队伍。
我在“如何在新常态下推进三线地区转型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线地区、三线企业实现新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讨发言中讲到: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在广袤的三线地区建起了强大的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了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后方基地,初步改变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为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许多建设成果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讲到铁道兵在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等三线建设施工中,有3200多名战士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仅在梅花山隧道施工中就牺牲了25位铁道兵战士。
我讲到1964年8月,担负贵昆铁路六盘水境内全长3986米梅花山隧道施工的铁道兵第二十三团(现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全体官兵,为早日攻克梅花山隧道这个堡垒,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各种不同的地质情况,在施工方法上采取按段落进行全断面开挖、上下导坑开挖和台阶式开挖等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受到国家经建委和工交政治部的通电表彰和祝贺,称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上的一个大进步。1965年9月,隧道出口平行导洞掘进中遇到暗河,洞内涌水量很大,每昼夜最大用水量达5.4万吨,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指战员们知难而进,采取排堵结合等综合整治办法,征服了汹涌的地下水,施工纪录不断刷新,使双口平均月成洞达213米,单口月成洞最高达400米,创当时全国隧道施工最高纪录。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奋战,提前于1966年2月20日完成隧道全部工程,为全线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以及在梅花山隧道施工期间,铁道兵领导余秋里、王震、刘克、郭维城、吕正操以及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先后到隧道工地看望指战员并指导工作,云贵两省多次派慰问团赴工地进行慰问等情况时,全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当我讲到铁道兵转工32年来,中国铁建传承、弘扬铁道兵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和勘察设计行业的领航者并始终主导着铁路建设、设计,建设了中国最复杂的山区铁路、沙漠铁路、重载铁路、高寒高原铁路,独立设计和修建铁路里程超过了7万公里;独家设计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并承建了全线70%以上、包括海拔4900米以上的全部工程,成功解决了高原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树立了中国大型工程环保施工的典范;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铁的设计、修建和电气化施工技术,制定了中国高铁一半的建设标准;设计建设了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世界上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速铁路,从而成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主力军,是多种城市轨道交通形式的开拓者,并先后承建了318米的南宁九州国际、343米的马来西亚四季酒店等近千项国内外重点房建项目,中国铁建的海外业务范围遍及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工程承包商,也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力企业等等情况时,与会者对中国铁建再一次投来了敬佩的目光,整个会场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但是,重庆建峰工业集团(原816工程)郑志宏先生的发言,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郑先生讲到: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用时15年,耗资2052亿元,占全国支出的1/3(那个年代城市人均工资30元左右),大批沿海城市内的科研人才、高级工程师、大学学者、年轻干部和熟练工人都被迁移到三线建设地方,大批的人改变了那个时代,而那个时代又改变了大批人的命运。位于重庆涪凌的816地下核工程便是一段不可磨灭的三线历史,它为了世界和平而建,又因世界和平而停建。1967年为备战而建设中国第二座核原料工厂和核反应堆,动用工程兵6万余人,历时17年,将岩石山体凿挖而成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大小支洞100余条,总长约24公里,可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等骇人听闻的情况。
当郑志宏说到为祖国三线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三线人现在的收入、现在的生活并不好,甚至很艰难时,让我想起了同样是三线建设中的产物,我们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的渠县川东水泥厂、简阳养马河桥梁厂的老工人们的情况,不由生发出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