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网约车新政公布这天,滴滴出行把北京地区司机的抢单奖从100块降到了60块。
开了两年专车的冯伟(化名)感慨良多,“抢单奖从开始的120块,降到100块,再降到60块。但我现在并不在乎,因为抢单奖规定司机每天接22单以上,我根本完不成。”
两年前,冯伟开着自己的GL8商务车成为专车司机,“那时候我每个月可以挣3万块,因为有补贴,司机挣得多,乘客花得也少。滴滴和优步的补贴战真激烈,滴滴司机每一单都补贴,有的1.2倍,有的2.2倍,优步则是每周拉满60单,直接给司机打款8800块。”
但现在,网约车新政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业务。冯伟担心,专车市场一家独大后,“可能更要减补贴,并且涨价了。”
网约车新政明朗之后,滴滴和优步中国两大巨头便迫不及待地证实了合并的消息,让网约车市场格局瞬间裂变。与此同时,在新业态的冲击和带动下,传统出租车市场也在进行一场去产能变革,而汽车租赁公司也嗅到了网约车平台的机会,裹挟着汽车金融,向区域巨头化方向发展。
出行市场的格局变革才刚刚开始。
网约车平台集中化
多份市场调研数据表明,滴滴收购优步后将成为国内网约车市场独一无二的领导者。
易观智库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第4季度,滴滴出行、Uber和神州专车分别以84.2%、17.4%、14.9%的活跃用户覆盖率排名国内专车市场前三。
艾瑞咨询检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滴滴与优步月度活跃用户之和,占据整个市场活跃用户数比例的83%。
这个从2014年才因补贴迅速爆发的市场为什么两年多之后就急于进行整合?
易到总裁彭钢认为,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是商业模式的必然。“它们的合并说明,单靠补贴去发展某个市场的道路是不通的,也就是说,通过补贴,将出租车、公交车的乘客拉到网约车市场,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他说。
以至于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不是简单地为了杀死竞争对手,而是在不用补贴模式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订单量和营业额了,如何支撑几百亿美元的估值?”
“这个时候必须合在一起,降低成本,给投资方一个交待。”彭钢对记者表示。
难以持续的补贴和低价
对司机和用户来说,市场主体过于集中的隐忧,直接表现在定价权的争夺。
滴滴出行明确表示补贴和奖励将继续。其回复记者称,移动出行行业发展前期,补贴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市场推广方式,滴滴会在补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节。
“中国移动出行市场还刚刚起步,目前移动出行在中国的渗透率仅在1%左右,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滴滴出行的回复中称。
价格方面,神州、首汽约车和易到三家提供的都是收费较高的专车服务,而低于出租车价格的只有人民优步和滴滴快车两款产品。
“亏钱运营不是一个企业的正常状态,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说。
“今后快车的定价标准也要高过出租车,因为出租车是政府指导价,限制高价,以作为公共市场的补充。平台也是要核算成本的,政策不明朗时可以有想象空间,现在底线已经出来,就得理性了。”他说。
新政确定了网约车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定位,让在网约车巨额补贴下风雨飘摇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吃了定心丸。
网约车还是改变了传统出租车公司。“对于我们企业来讲,要减少以巡游车为标志的落后产能,网约车才是新兴产能。”6月28日举行的“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北京祥龙出租汽车公司总经理吴亦军说。
他介绍,祥龙公司2466辆出租车将全部更换中高端车型加入首汽约车平台。
区域汽车租赁巨头崛起?
网约车新政出台后,部分城市可能出现对网约车的规模管控,同时新政带来的网约车合法化,让大批车辆涌入网约车行业。
当舆论的目光还停留在滴滴与优步中国身上时,大型汽车租赁公司已经从网约车新政中嗅到了机会。由于网络约车服务提供商大部分采取轻资产战略,需要租赁更多的注册车辆来维护市场地位。
易到总裁彭钢认为,巨头的合并并未杀死新业态的机会。“等到市场主体回归理性之后,也就给市场制定了新的规则,也就是新的市场主体可以进入一些夹缝市场、区域市场。”彭钢说。
这意味着,“在一些区域市场,可能会出现当地的汽车租赁巨头抛开滴滴、优步,自己开发一个叫车软件,从而占领当地市场。”他说。
“汽车租赁公司做大后,还可以开展自己的线下业务,比如面对企事业单位的对公业务、货车业务,以及城市之间24小时的包车业务等。”殷浩说。
(作者:王 峰 孙宜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