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党的伟大精神是创业兴企的重要法宝(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襄阳泽东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局主席 宋开荣

  踏着“十三五”开局的脚步,党迎来了95周年生日。在这个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的重要历史时刻,从党95年来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成功经验总结中,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值得深刻思考的启示,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不仅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同样也是我们创业兴企的重要法宝。下面结合有关方面的研究,我谈点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党的伟大精神及其核心内容

  

  党的伟大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包括一系列规范体系、价值信念和行为模式等。反映了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表现形态,是党的先进理论同历史实践密切结合的精神结晶。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事实充分证明,党走过的95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5年,也是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坚强成熟的95年,还是形成党的伟大精神的95年。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党紧紧依靠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从成立时的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党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也是不断培育形成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的历程。这种伟大精神主要体现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实践中。

  一是在革命斗争年代,党培育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理想精神。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我们党与以往的政党、使我们的军队与旧式的军队在精、气、神上有了根本区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激励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向前,为革命在困境中峰回路转、呈现蓬勃生机提供了强大精神武器,推动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直至最后胜利。

  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党培育形成的一系列建设创业精神。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是建设新世界的伟大起点。党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转变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社会建设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面对这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党领导人民“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传承革命斗争年代精神,培育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党培育形成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篇章,不仅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这些伟大精神要求解放思想、提倡敢闯敢试、鼓励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彰显以人为本,与改革开放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当遇到各种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时,党沉着应对,培育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当面临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件时,党全力以赴,培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科学发展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传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开拓创新、走向富强,成为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

  从党的伟大精神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党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不同,共产党人在各个实践活动中会有不同精神表现,每一阶段都形成了能代表时代现实的独特精神。党的这种思想结晶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的逐步积累,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大庆精神到雷锋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科学发展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集中写照,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政治优势,对推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进一步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创美好新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党的伟大精神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内涵

  

  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光辉历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共同构成了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极其丰富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1、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是在建党时期形成的。它本质上是中国先进分子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想和行动中的集中展现。2005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基因,在随着党的发展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中存在着,并得到了充分展现。救亡图存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时代特征,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红船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是红船精神形成的组织基础。红船精神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奋斗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的精华和结晶。95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2、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精神,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不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形成伟大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它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集中反映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才产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历史关键时刻,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创造性地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正因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在开创中国革命崭新时期、在开辟中国革命独特道路上所具有的示范性和先导性。因此,井冈山精神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与品格,在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精神支撑作用。

  3、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在两年时间内,红军走过了11个省,经过了万水千山,行程达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党和红军指战员在长征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精神,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显著的特点是革命英雄主义。主要内涵是: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必胜信念,铸造了红军的“魂”,始终鼓舞和支撑着广大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战死沙场。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宗旨,心系人民。长征时期,党坚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红军每到一地,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动员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和革命武装。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胸怀全局、严守纪律。只有胸怀全局,严守纪律,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红军将士团结统一,严守纪律,表现在各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同闹分裂搞独立的行为作斗争;还表现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得到了沿途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艰苦奋斗史。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转战两万五千里,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艰苦奋斗革命乐章。

  4、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延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也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时期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

  党的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党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延安时期,党的政治方向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使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正是延安窑洞的真理和培育造就的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干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才取得最后胜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经过整风运动,全党从根本上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全党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深刻阐明党的纲领、政策,回答了谁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抗战及国家的前途,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等重大问题,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性理论纲领。这些思想不仅代表党对中国政治和历史思考的最高水平,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全党整体思想水准和政治质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延安时期,党依靠对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和全心全意的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和全力以赴的支持。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经过精兵简政,减轻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经过实行“三三制”,探索出一条人民当家作主的路子。面对困难局面,毛泽东还高度重视全党革命精神的培养作用,形成了“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精神;“一辈子总是做好事”的吴玉章精神;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愚公移山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等。从延安逐渐成熟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模式显示的强大生命力中,从延安创造的清廉、高效、踏实、公正、现代、民主的政府作风中,从延安呈现的和谐有序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秩序中,全国民众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方向,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向延安聚拢,全国的正义力量开始向延安汇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延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党遭遇来自严重自然灾害,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日本侵略者集中兵力打击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等方面的巨大困难。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战时作战,闲时种地”的大生产运动。经过党政军民艰苦奋斗,“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饿垮根据地军民,而且在实现丰衣足食,渡过难关中,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成了延安精神的代名词。

  5、 抗战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休戚与共、互助协作的国际意识。

  “抗战精神”概念最早是在纪念抗战胜利59周年时提出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极大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而贯穿抗日战争始终的抗战精神是引导胜利最重要的保证。正是不分党派、不分老幼、不分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抗争的全民族认识上的高度统一,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追求民族解放的不怕死精神,无数中华儿女昂首挺胸、奔赴战场,抗战才能取得胜利。可以说,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抗战精神的胜利。

  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无论是何种身份,从事何种职业,都以“精忠报国”为荣。这种绵延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的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极大迸发。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誓死不当亡国奴”,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中国人民用行动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这种爱国情怀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标,这个“天下”是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为一体的“公天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又以誓死捍卫中华民族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英雄行为,为中国传统爱国思想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与日本侵略者誓死搏斗的伟大爱国情怀,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自古就视“气节重如泰山,利欲轻如鸿毛”,以“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为美德,善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长期的文化熏染铸塑出了尊严重于生命的崇高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一次次关键时刻、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面对侵略者的凶残杀戮,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毁家纾难,以身殉国。无论“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还是壮烈的淞沪抗战、忻口会战等战役中的爱国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拚命到底”。崇高的民族气节是无数抗日英雄的强大精神动力,连惨无人道的日军也不得不为中华抗日英雄的斗志所折服!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特色。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这种英雄气概是激励全国人民不畏强敌、为民族解放与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强大精神武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人民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千千万万同胞构成民族的钢铁脊梁,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抗战中的英雄主义突破实现个人价值的局限,突出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英雄观,这种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并为之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艰难岁月,正是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底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屡经挫折而不屈,屡受磨难而不衰,外来势力压不倒,帝国主义打不垮,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五千多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奇迹,靠的就是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由此生发出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放弃,而是顽强地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曾长驱直入,在短期内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亡国的悲观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智慧,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中国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那时的中国,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却能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的局面,并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休戚与共、互助协作的国际精神,是抗战精神的国际主义意识。中国人民在国内抗战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出发,积极开辟境外战场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给予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力所能及的支援,表现出了舍己为人、扶弱济危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在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人民不计日本侵略者大肆烧杀抢掠、残酷奸淫屠戮中国妇女儿童恶行,对日本战俘战犯立足教育、人性感化、宽大处理,对日本遗孤遗妇仁慈收养照顾,表现出了尊重生命、善待旧敌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出发,放弃了国家战争赔偿要求,表现出了不念旧恶、以德报怨的博大民族情怀。

  (下转8月10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