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地沟油回收“正规军”缘何成“叛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杨玉龙 职员

  

  “没有价格优势,收不到油,原来培训过的大部分收油工都走了,专用收运车还是新的,就成了摆设。”面对记者,说起两年前在成都组建的标准化地沟油回收队伍,成都市城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金华言语中尽是无奈。(7月31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2014年8月,为了推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成都11家回收废弃油脂加工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统一订购80辆专用收油车,组建了有2000名统一培训、着装并持证上岗的专业化收油队伍。企业与餐饮企业签订《餐厨废弃油脂回收格式合同》,并且废弃油脂企业在每台收运车上都安装了GPS行车记录仪,从收油地点到生产企业的产品也全部登记在案,避免废弃油脂回流餐桌的可能。

  按理说这样的一套流程无懈可击,可为啥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不尽人意。甚至一些经过培训后的“正规军”,又当了“叛军”。原因不难分析。

  一则,“正规军”的营利少,在价格上不占优势,产废单位把废油藏起来,中止与正规企业合作,偷偷卖给出价更高者,正规企业收不到油“吃不饱”,自然,“正规军”的凝聚力、战斗力就逐渐减弱。

  二则,对“伪军”的思想没做好。通过媒体报道发现,“正规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原来的收油散户,没有改造好就“改编”成军,“本性难移”,稍不顺心就会背信弃义、弃明投暗。

  三则,对“地沟油”整个利益链条打击力度不够。售卖废弃油脂是自主行为,正规回收企业没办法做出限制,加之监管、打击力度不足,一些商家就会做出“撕毁合同”、背信弃义之举。

  总之,地沟油回收“正规军”成“叛军”皆因为一个“利”字。为了根治地沟油,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一些地方也在同步进行治理,但收效几何?以昆明为例,作为全国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1年,就以政府令形式制定了《昆明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几年过去了,而昆明每年仍有3.6万吨地沟油流向小作坊。

  一面是“地沟油”部分去向不明,一面是有暴利可图的灰色利益链条。“地点隐藏、设备简陋、污水横流、恶臭刺鼻”黑作坊,带来的势必是“舌尖上的不安全”。如何破局,不能依赖于消费者当“鉴别师”、“试验品”,有关部门还须多上心,诚如有媒体所言,不能再让“地沟油”在监管缺失下继续“玩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