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6日下午,第十期盘古智库“智见”系列讲座《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分享会在香山书院举办。主讲嘉宾为盘古智库高级顾问、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杨培芳教授。参加分享会的嘉宾们围绕着杨教授的新书《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聚焦新经济理论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愿景,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此次新书分享会由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先生主持。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有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国家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张新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院原院长、中国信息经济会原理事长陈禹,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所副总工何霞,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柯银斌,民生银行研究院秘书长李小宁,中央网信办调研员余鲲,人民邮电报社主编王保平,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公司总编辑贾福新。此外,本期分享会还吸引了包括新浪财经、湖南卫视、财经杂志等在内的十余家新闻媒体的参加与关注。
杨培芳教授认为,随着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论是自由放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还是强调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都已经不适合新的经济时代了。杨教授在书中写到:“互联网的扁平、互利的公共理性精神正在缔结包括‘市场决定、政府保障、社会协同’在内的三只‘挽在一起的手’,它们将清除先进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制度羁绊,促使人类进入透明、高效、公平、普惠的信息社会”。杨教授在分享会中谈到,人类已经从分散封闭的农业生产力和集中垄断的工业生产力时代,进入到了分布关联的信息生产力的新时代。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适应信息生产力发展的新理论和新制度很可能在东方大国土壤里萌生。
正如一切时代的转型都是从新型生产工具的创造与产生开始,面对从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伟大变革,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而不是守成,增量而不是存量”是杨教授新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关于创新,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却从另一个角度做出了阐释。梁老师认为,创新的重点在于构建,而不在于颠覆。历史上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独特的核心方法论。如果方法论已经不适合当时当下,那么此方法论可以被修正,可以被边缘化,可以被部分替代,但绝对不会被完全抛弃。
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柯银斌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柯秘书长表示,旧事物的功能和使用率也许会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但绝对不会就此销声匿迹、踪影无存。正如社会形态从农业向工业、又从工业向信息的转变,尽管时代的名称变了、生产力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在工业时代中,我们依然需要农业,在信息时代里,工农亦必不可少。因此,梁春晓老师认为,创新的思维不要被“不破不立”所毒害。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时候,事物会被主动地消灭和颠覆,而这并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因此,创新的重点不在于解构对象,而在于构造自己。
易鹏理事长认为,杨培芳老师的新作为分化变动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撑,也为回答当前日益艰难的理论拷问而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外,“未雨绸缪”的观点也是杨老师新作中一大亮点。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新的世界,信息经济下的很多案例值都得我们做好总结,进而在总结中做发散、做启迪、再做开创。
易理事长提出的第三个观点与梁春晓老师的“不轻易做颠覆”不谋而合。他表示,历史上的所有理论都处于复合状态,想用一个理论解决社会上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此外,国家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张新红也提出了关于“理论创新为什么这么难”的问题。他认为,首先,信息革命的表现现在还不充分,让人无从应对。第二,转型时期,不同利益获得者将设置不同的转型障碍。第三,碎片化思想家过剩,对于真正的思想家的定义不明确。第四,“归纳法”多,“演绎法”少。所以,不被利益所迷惑,不被困难所阻止,也许就会有创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所副总工程师何霞指出,中国新经济研究是与中国庞大的新经济体量、丰富的互联网创新实践相关联的,这些为新经济理论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可探索的空间。中国正处于信息生产力推动社会分工、生产关系和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制度创新亟待新经济理论旳指导与支撑。我们看到新经济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随着新经济理论体系逐步构建,将对推动制度创新起到重要作用,从长期看,二者相互推动,互为协同。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院原院长、中国信息经济会原理事长陈禹教授提出了一个实现经济理论创新的思路,那就是“没有合作,分工是创造不出来财富的”。他认为,进行经济理论的创新,可以先有所侧重的分头研究,再将各方观点从不同角度综合起来,去构建新体系。
中央网信办调研员余鲲也再次强调,在研究新经济的同时,作为核心和新时代载体的信息经济不能丢。把中国建设成为“信息强国”“网络强国”的目标还是要坚持。
针对杨培芳教授在书中所提到的“公共理性”,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认为,结合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关联理性”也许比“公共理性”更加恰当。
在分享会的最后,杨培芳教授对“新经济”做出了期许。他希望,中国“新经济学派”能够逐步建立一个新经济理论框架,让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到“新经济”的研究中来,促进公平普惠信息社会的到来。
(秘书处)
相关链接
《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内容简介
250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和“利己之心能结利他之果”的悖论,此后经济个人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伦理基础。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的经济理论,被称为“看得见的手”,此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历史循环。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生产力与现代二元经济理论日益悖扭,达尔文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已失灵,互联网的扁平、互利的公共理性精神正在缔结包括“社会协同”在内的三只“挽在一起的手”,它将清除先进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制度羁绊,促使人类进入透明、高效、公平、普惠的信息社会。
作者还着重指出,农业生产力的时代特征是分散封闭,工业生产力的时代特征是集中垄断,信息生产力的时代特征是分布关联。如果说东方人的整体、关联、模糊思维失掉了主推工业生产力时代的机会,那么在人类从硬梆梆的工业社会向充满流变的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更适应新兴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和制度很可能在东方大国土壤里萌生!
面对伟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创新而不是守成,是增量而不是存量。目前人们还在把中西方制度冲突,文化差异当做一块心病,但是用不了多久,时代之变必将超越中西之别。
目录
前言
现代经济学已经失灵
新经济学派正在崛起
时代之变必将跨越中西之别
第一章:信息生产力时代
电话时代花落去
互联网的兴起
光电技术几经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解读人脑
什么是信息生产力
制约信息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打破传统思维的路径依赖
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跨越
第二章:新旧经济的冲突
现代经济的四个基本矛盾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悖论
互联网的“器”与“道”
“互联网+”将改变什么?
信息经济的基本定律
互联网的三种精神
信息经济的十个特征
信息经济对传统理论的冲击
第三章:历史与知新
从电信到互联网之痛
中国移动通信业20年回顾
信息社会的真正基石
中国工业化的致命伤
向后看还是向前看
真正的机遇在后现代化
第四章:信息社会的认识论
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
信息社会是多样性社会
信息、能量、物质的置换
论泰勒宝塔的倒掉
论人性三面体:善、恶、同
新经济的十个天然法则
信息时代的哲学原则是多元协同
信息社会的精髓是互组织化
世界“大同”还是世界“协同”?
第五章:新经济伦理
利己之心结不出共赢之果
费里德曼的三根软肋
网络交易中的伦理问题
网络交易伦理的重建
金融危机与新经济伦理
不良信息需要三层治理
第六章:新劳动价值论
劳动立场上的经济学
信息劳动是高级劳动
临时雇佣劳动增加
劳动者将退出直接生产过程
信息服务价值的外溢性
效用与费用的关系
鼓励低级就业无异饮鸩止渴
第七章:社会企业模式
互联网催生新社会企业
公共服务的收费政策
信息通信是准公共品
资费套餐究竟套住了谁?
互联网接入价格体系重建
动态倒阶梯资费模型
人文主义的复归
莫把市场当战场
谁是互联网的所有者?
社会企业的发展道路
第八章:协同互利经济原理
现代经济学的基石已经动摇
必须开创新经济哲学
走出三大认识误区
人在做,网在看!
“一还一报”的互惠经济法则
以直报怨博弈模型
社会协同经济机理
联合个人所有制方向
第九章:公共理性市场经济
信息时代的新商业文化
重建公平交易规则
弘扬传统文化不可盲目
我国社会精神如何走出怪圈
探索信息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论国家理性、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
解析新旧两个经济悖论
打造莫比乌斯环
公共理性市场机理精要
第十章:穷人经济 高而不贵
公共企业是“又细又长的面包”
农民不用穿鞋还是没有鞋穿?
信息经济是普惠经济
必须重视西部和农村信息化发展
信息通信更适合均衡发展
第十一章:构建公平信息社会
先富容易共富难
评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
不要拒绝信息社会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为花园城市点赞
“知本家”不是资本家
互联网催生中产社会
顺应社会变革大势,迎接信息社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