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武先
中华医药,世间瑰宝;仁术源头,史上文明。邦国开方,对疑难杂症;中西结伴,传医术忠精。惊疗效而趋之若鹜,仰神奇而来势方兴。留传有识之人,揭技能幽秘;采撷先贤之得,扬医理精诚。
悠悠青史,续人间智慧;代代良医,济世上苍生。伏羲试草药而启医端,制九针以探经络;锥骨石而研人体,创八卦以通神明[1]。神龙尝百草而兴医药,觅良方以疗百姓;涉千山而采物华,食野生以辨千茎[2]。轩辕汇祖典而询族群,录“灵枢”以诠“素问”;祛顽疾而扶正气,奠医纲以著“内经” [3]。共岐伯立言,称岐黄之术;以健康为本,令医道天成。仁医昌盛,济世妙方灵药;薪火传承,圣贤灿斗耀星。
粒粒灵丹,显神州仁爱;条条方剂,利人类生存。记蒙昧初开,赖灵光智慧;积医家实践,弘济世精神。致医学萌芽长势,渐次成形壮大;更医功有口皆碑,每因妙手回春。朝野庶人,普惠中医方剂;古今圣道,彰明仁爱素心。对症汤头[4],砭石扎针驱疾[5];排忧未病[6],养生保健惠民。扁鹊望齐侯,知根病已三入[7];华佗救关羽,刮骨伤癒七分[8]……曾有欧非瘟疫,几度临危受难;却凭华夏医功,百疴化吉成真[9]。
款款医书,汇民间病例;芸芸医者,以经验志铭。溯本探源,分条析脉;因人施救,揆理循经。殆医者独具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英雄肝胆、儿女性情。引医坛秀出“伤寒问疾”[10]、“金匮药方”[11]、“本草纲目”[12]、 “越人难经”[13]。医圣“伤寒论”[14],辩证剂良方,令望闻问切兴[15]。药王“千金方”[16],勒石载医书,鉴心血功夫凝。公主西和藏地,携百剂丹方,彰圣药奇效[17];鉴真东渡扶桑,传一邦医道,祭师祖神僧[18]。史崧“灵枢集注”[19],方家景仰;朱橚“方剂全书”[20],“普剂”蔚成。
煌煌医德,秉健康宗旨;烁烁人文,承中外德馨。中华医学史,人道杏林魂。裒次[21]承先哲,弘扬赖后昆。民族医疗,人文特色;医家妙术,患者福音。医家学业应时起,中药功能遍世闻。德泽五方[22],以人为本;脉传四海,祛疾除根。惠及庶民福祉,喜迎禹甸灵椿[23]。天人合一,四季和谐而寿如彭祖[24];寿命同根,一生贞吉[25]可安度光阴。学术研寻,争鸣常问典;中西结合,革故正图新。看浴火重生,涅槃彩凤;炼蒿驱疟,辉耀红尘[26]。
炎黄情结,以药载典;医士才华,以诗寓文。巴蜀号中医之乡,载诸文献;四川称中药之库,饮誉杏林[27]。诗魂伴医魂广疏,医运随国运芳茵。今以诗证史,颂医者仁心仁术;喜浓墨成书,传岐黄宗脉宗亲。推波医海,开来后世;翥翼鹏程,振奋群伦。
注释
[1]伏羲氏,又名宓羲,上古人物,与神农、轩辕并称三皇,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他创立了阴阳、五行、八卦学说,遍尝百药,创制九针并发明了针灸术。
[2]神农氏,即炎帝,传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氏遍游千山,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使民知所避就,从此发明了医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托名于神农氏,收载了365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主治功用等,是一部药物学的重要文献。
[3]轩辕,即黄帝,传为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为中国医药始祖。现存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即是托名黄帝与岐伯等作,故中医药又称“岐黄之术”。
[4]汤头:方剂学名词。因中药以汤剂居多,故其配方被称作汤头。
[5]砭石:中医的五大疗法及两大医疗器械之一。在石器时代,人们常将石块磨成尖石或片状,用以破开脓胞及放血以解除疾病。后渐以金属针替代。扎针:即针灸。
[6]未病:即尚未形成和发生的病变。《黄帝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应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7]《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神医扁鹊见齐桓公,初见言其病入腠理,不治将加重,未获信;再见言其病入血脉,需即治,又未果;三见则避而退出,桓公不解,派人问之,扁鹊说,病入骨髓,不得而治。不久,齐桓公果然病重而死。
[8]传说三国时关羽右臂中毒箭,伤势日重。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很快痊癒。
[9]欧洲、非洲历史上都曾爆发过瘟疫灾难,如1347年—1353年,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夺去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而中国历史上虽也有过瘟疫,但由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作用,程度相对较轻,危害相对较小。
[10]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论述外感病治疗的专著。
[11]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64年),著有《金匮药方》100卷。
[12]《本草纲目》系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正古代医书,历时29年编成。
[1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14]医圣即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15]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传扁鹊为其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16] 药王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早期著有《备急千金要方》,时简称《千金要方》;后为补其不足,复以余年再成其羽翼之作——《千金翼方》。后世将其统称《千金方》。
[17]公主即文成公主,唐贞观时期因与吐蕃结姻而西嫁松赞干布,随行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以及治病医方100余种、医疗器具和医学典籍若干。这些医方救治了不少藏族百姓,被奉为具有奇效的圣药。
[18]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扶桑(日本)传播佛法,施善行医,其医术在日本影响较大,被誉为神僧,尊为师祖。
[19]史崧,宋朝锦官(今四川成都)人,对《黄帝内经》尤有研究,曾校释、集注《内经·灵枢》共十二卷。
[20]朱橚,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组织编著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裒(póu) 次:搜集编排。
[22]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23]夏禹时,分中国为九州,称为禹甸。语出《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后作为中国的代称。灵椿,本指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后喻年高德劭的人。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4]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精于养生,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25]贞吉,谓占卜问卦遇“需”卦则吉利幸福。后指吉利与幸福。
[26]指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以提炼青蒿素治疟疾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27]四川是中医、中药大省,从汉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千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名家曾占全国近半,因此享有“中医之乡”的美誉。四川有中药资源5000余种,其中多种名贵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故又有“中药之库”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