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员工持股改革应“蹄疾步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国栋 职员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涉及员工持股等内容的改革也开始破冰。记者日前获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透露出员工持股的改革尝试,以实现混合所有制为旗帜和目标,多地都在制定改革方案并明确提出探索员工持股是国企改革方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中央层面也在积极推进改革。(7月6日《经济参考报》)

  根据报道,除了地方版,此番改革尝试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从试点企业类型、出资入股方式、定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股权管理方式、持股方式等不同角度探索员工持股的有效模式。今年计划在中央企业层面选择10户子企业,指导各省市分别选择10户企业开展试点,并可视情况适时扩大试点。虽然中央一级企业暂不开展员工持股试点,但相比过去,这样的步伐已经可以。

  众所周知,员工持股试点和国资证券化,是深化国企改革十项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两块硬骨头。其中,又以员工持股最为敏感。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国企改革就前后经历过两轮员工持股试点,最终均因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引发社会舆论强烈不满而被中央踩了刹车。

  这并非员工持股惹的祸,而是操作当中出了问题。或资产评估黑洞过大,国资流失完全失控,或是管理层占大股,少数人轻易实现对国企的实际控制,或是对外搞利益输送,外部人员尤其是相关官员购买“职工内部股”或“原始股”,等上市后再溢价转让,或者股权激励变成“大锅饭”,结果员工持股不仅未能助推企业,反而遏制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应当承认,员工持股既是深化改革的硬骨头,更是搞好国企的有效办法。因此,员工持股改革应本着“蹄疾步稳”的原则展开。所谓“蹄疾”,就是改革不能慢悠悠。面对国企现实生存环境,国资数量与质量等外部环境,以及此项试点面临的市场条件,与前两轮员工持股试点已经发生巨大不同的状况,尤其是习总书记“要理直气壮地把国企做大做优做强”的指示精神,员工持股改革也必须“理直气壮”且较快地予以推进。

  所谓“步稳”, 就是要正视员工持股改革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并拾遗补漏,稳步前行。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相对透明的公示制度以及较强的监督约束,防止国资流失。同时,员工持股需要注意底线,不能搞全民持股,更不能成少数人的利好多数人的利空。要设立负面清单,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操作要程序化、公开化。

  据悉,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这无疑为新一轮员工持股改革做到“蹄疾步稳”带来了可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