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义乌转型: 打造“网红”之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200万元,这是“第一网红”Papi酱的广告拍卖结果。尽管这场异常高调的广告拍卖已尘埃落定,但“网红经济”的大门却刚刚打开。而在小商品之城义乌,当地政府已经嗅到了将传统产业与市场痛点对接的商机,主动出手打通网红产业链的上下游,联手资本“生产”网红意欲推动城市转型。一个庞大的线上流水线,与线下规模巨大的商品市场发生化学反应,是否可以成为义乌的新支柱?这个探索目前还有待观察。

  

  政府资源去推动网红孵化或许会让整个产业链打通的困难降低一些,前提是“要懂得如何利用资源在刀刃上”。

  所谓的“庆功宴”是个稍显朴素的饭局。39岁的贺少军站起身来,把手里的20多张名片一一递给席间的姑娘们,谦和,笑容可掬。

  “以后你们可能都是大牌呢,像PAPI酱这种,”名片上印有贺少军的手机号和职务——义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电商模特产业未来要走向全球,义乌是你们的起点。”

  一天前,这些20岁上下的姑娘们在义乌参加了一场风格明快的模特大赛——首届中国电商网络模特大赛总决赛,姑娘们不但身高腿长,但个个颜值爆表。

  大赛的承办方是上海英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模文化”),而很难想象,义乌市政府在这场模特大赛上发动了不少的资源。

  过去一年,关于这项比赛的每场发布会副市长贺少军几乎都要出席,市政府协助义乌工商学院开设了“网红班”,义乌市电商办作为第一承办方设立电商网络模特联盟,发布相关行业服务规范,下一步是要对接电商资源变现,建设实训基地,专项资金扶持……

  这个拥有180多万种小商品、20多万中小企业的浙江小城,目标也同样明确——网红”满足市场需求,“网红”效应拉动品牌效应,“网红”产业实现变现。

  在义乌市电商办副主任王红华看来,义乌有优势的渠道与资源,对接前端的人才,能快速实现网红产业化。

  也许这些姑娘并不能成为下一个“PAPI酱”,但至少有180多万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摆在眼前。

  寻找“网红”

  义乌市培育的“院校网红”起点只是30个人,“但难度很大”,模特专业负责人金红梅说。

  “义乌工商学院”是全市唯一的大专院校,一年前,金红梅接到市领导和学校的通知,在学校负责一个新的专业--电商模特专业,此前她一直在学校里负责体育。

  最初,金红梅对设立这个专业的理解十分直接,“义乌展会非常多,电商发达,但模特资源欠缺”。

  因为尚未完成审批流程的专业不能对外招生,金红梅第一项工作是在学校里寻找有潜质的学生。

  “颜值”是唯一的选拔标准,金红梅站在操场上,看到长相出众的学生就上前推荐,“愿不愿意加入电商模特班”。

  “有企业需求,办学的目标就业(就能解决)”,这几乎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30个面目清秀的学生从计算机、会计、酒店管理各个专业转过来,挂靠在电子商务专业下,开始集体实践转型。

  事实上,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很多方面的修改意见。比如,传统模特专业的专家建议开设“美学”课,学习穿搭和色彩搭配,受邀的企业方建议开设“视觉穿搭”、“营销”课,学习“如何运营设计一个网店”、“如何成为一个经纪人”、“如何跟粉丝互动”……

  一周下来,这30个学生要完成30多节课,包括形体训练、舞蹈、走秀、影视表演、电子商务知识等等,更重要的是,课下他们要在淘宝和微商平台上开设店铺,人气高低决定了考试成绩。

  “创业开淘宝店”实际上是整个义乌工商学院的氛围和传统,但新专业学生更偏重的核心是“营销自己”,他们在店铺里上传个人照片,甚至类似真人秀一样的视频,吸引粉丝。

  在金红梅看来,眼下这30个学生都能成为高人气的“网红”并不现实,因为“颜值”不够,或者表现力不强。

  但围绕着“网红经济产业”的分支也并不单一,“经纪人、内容营销、活动策划等都是未来的空间和渠道”,金红梅说,“(这些也都是)创业优势”。

  市场需求

  19岁的王鑫被金红梅选中后,开始学习化妆打扮,在微博上自我推广,开始关注粉丝增长和互动。

  最初找王鑫合作的客户几乎都是在马路上碰到的,因为长相神似张曼玉,王鑫被路人搭讪大多的目的是,“为淘宝商铺当模特拍照”。

  在路上找模特的事情在义乌并不稀奇,自从电商、微商发展起来,网络模特几乎成了供不应求的资源。

  义乌市拥有30多万电商从业者,7.5万多商铺,180多万种商品,25万多个电商账号。如今,义乌渐渐成为中国“微商”中心,另一个是广州。

  义乌微商孵化平台微谷集团副总裁徐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以来义乌成了微商创业者的天堂,每周参与微谷孵化平台在线培训的客户约几万人。

  微谷创业园的咖啡馆聚集着接连不断的创业者,他们讨论着“微商”、“渠道”、“品牌”和“网红”。

  “无法统计在义乌有多少微商创业者,因为它可以是个全民化(的行业)”,徐义说,过去3年,义乌的微商客户能找到的当地模特渠道屈指可数,资源重叠、可选范围窄。

  虽然需求庞大,但始终无法吸引更好的模特资源。

  “过去,义乌对模特的需求从价格、品质、类型方面条件都属于中下游”,英模文化执行董事邱世杰表示,相比较上海、杭州的高端定位,义乌没有品牌、设计意识,主打饰品和针织物品的加工、批发,商品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

  邱世杰说,杭州一个电商模特市场价大约每拍一件衣服100-200元,而义乌市场价约日薪1000-2000元,“这个价格在杭州市场是非常低的,没有好的模特会留在义乌”。

  而数量需求还未达到时,徐义发现,这些客户的需求变得更高,“模特有经纪人能力,能分享商品信息,能卖货”。

  在他看来,有品牌价值潜力的微商客户是最重要的资源,而能够精准对接商家的网红,逐渐成为新的行业刚需。

  政府搭台

  网红可以快速助推商品品牌影响力,这样的商业嗅觉背后,也是义乌传统市场受电商冲击的转型压力。

  过去3年,为了培养和留住更多电商人才,义乌市政府提供资源为转型商人开设免费培训课程。

  但一个对实体市场更残酷的现实是,很多非义乌地区原产的商品,原来都由义乌供货、代理销售,现在通过电商转型在本地就实现了生产和批量销售。比如,温州生产鞋子,永康生产五金,义乌的优势几乎只剩下小饰品和针织。

  在王红华看来,义乌市场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在这些商品类目中培育出更多像“韩都衣舍”那样的网络品牌。“品牌推广,网红是一种手段”,王红华说。

  在他看来,网红效应真正可以改变的是传统市场的销售模式——通过社区化手段,根据个性化的买家需求,实现商品生产、设计。

  有了培育网红的想法之后,2015年初,义乌市主动联系上英模文化公司,希望共同培训网红,成立网红和微商、电商联盟,以及建设实训基地。

  彼时,一直从事传统模特经纪的英模文化,也在试图转型。传统的走秀业务比重由2010年的91%下滑至2015年的55%,公司更多的业务收入来自电商模特业务。

  双方几乎一拍即合——未来要打造更能创造内容价值的网红,并结合品牌客户实现商业化,形成产业链。

  英模文化总裁郑屹表示,一个网红实现价值生产需要至少5个部分,有生产内容潜力的人、内容产出、社会化媒体运营、电商运营,以及与人格属性匹配的产品供应链。

  在他看来,比起一二线城市,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在三线城市孵化需要的成本更低,而义乌本身的产业链又相对齐全。

  于是,更擅长孵化“人”的英模文化迅速开展了一场“造星”运动,在全国范围招募电商模特参赛者,并全程跟拍打造真人秀节目。

  义乌市政府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平台,将每个环节的资源对接,未来成立专项的扶持基金,也为更多的资本投入建立信用背书。

  (作者:王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