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李全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作为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重大项目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红军遗产研究——关于弘扬长征精神与长征路线申遗的思考与探索》一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隆重献礼问世,具有特殊而重大意义。该书系由王强和奉鼎哲两位青年才俊合作撰写而成,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长征精神和红军遗产的学术力作,区别于一般纪实性的文学著作。全书共分十章,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观点独到、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论证深刻、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本人有幸成为该书的首批读者,读后感慨良多。总体看来,该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时政性和实效性,通读全书感受到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全书谋篇布局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相契合
该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分析、总结了长征途中党在群众工作和纪律工作,重点突出长征胜利与此休戚相关。作者以群众路线为起点总结长征胜利的基本原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立场。长征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长征的胜利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群众路线成为党的生命线。作者明确提出党的群众工作在长征胜利中三大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党同群众血肉联系加强,进而指出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意义,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同人民在长征中结成的鱼水之情、着力解决和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人民结成共同体同心同德实现伟大中国梦。除此之外,作者敏锐地发现长征铁律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红军严守政治纪律、严明军队纪律、严守群众纪律和严格执行纪律,阐明了其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作者从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脉搏把握了群众路线和党的纪律对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生死攸关,意义重大。观照和契合了当前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群众路线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主要形式,我们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从严治党不仅要求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更要坚决反对一切违背党的宗旨和人民意志的违法违纪行为,严惩腐败、惩处党内腐化堕落、背离民心的不正之风。严格党的纪律、厉行法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该书从第三章开始阐述红军遗产的形成及开发利用,凸显长征路线申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六章起从长征路线申遗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角度,提出了红军长征沿线区域发展战略,以长征路线申遗为契机,通过长征沿线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推进革命老区的扶贫工作,形成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相互映衬、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作者在论证上点面结合,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着重阐明了革命老区旺苍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对长征沿线的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从历史回到了现实,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落脚到了民生。试图进一步挖掘红军遗产,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政治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我们党的事业不仅要在政治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人民当家做主,更要在经济上实现劳苦大众的民生福祉,这是们党历经千辛万苦、流血牺牲所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新时期下,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是我们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心向背之关键。共产党执政的说服力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大多数革命老区至今仍贫穷落后,要让曾经为新中国诞生作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的革命老区人民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过上富裕安康的幸福生活,实现革命老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任重道远,这也是该书的研究旨向,作者所追求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关注川陕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形成与开发,注重挖掘地方特色
该书在阐述分析长征胜利与群众工作、纪律工作之后,笔锋转入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别具匠心地选取了红四方面军独具特色、地位突出的重要事迹作为红军遗产的素材。在该书第三章论述了在世界军事史上独树一帜、开创先河的红军妇女独立师及其在长征胜利中的作用,给世界妇女运动和中国妇女解放树起了丰碑和旗帜,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意义以及独特而鲜明的时代价值。该书第四章着重阐明了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红四方面军木门会议”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该会议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保护。该书第五章主要阐述了红四方面军石刻标语的战略作用及保护,红军石刻标语是长征宣传工作的一大创举,是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形式,作者从战略高度指出红军石刻标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历史动态化与艺术静态化的有机结合。由此,妇女独立师、木门会议和石刻标语见证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也成为地处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中心——旺苍三张标志性的名片,特色非常鲜明,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红军长征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为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崇高的精神意境。从而,该书从第七章开始以旺苍为样本进一步阐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长征沿线区域发展问题,可以说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逻辑性和条理性极强。
作为土生土长的旺苍人——王强同志是国内较早一批关注和研究川陕苏区的青年学者。近年来,在红色文化的耳濡目染下,王强同志的学术论著常见于报端杂志,尤其对旺苍境内的红军遗产研究志趣非常浓厚,进行了长期艰辛的调研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翔实资料,从书稿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得到了很好的佐证,表明他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故土,守望和开掘红军留下的遗产,又彰显了他治学的严谨和学术的造诣。对于川陕苏区,她是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劳苦大众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救国救民、克服重重艰难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第二大苏区”,建立了不朽功勋,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针对川陕苏区的研究和宣传尘封了数十年之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致使川陕革命老区长期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扶持,秦巴地区甚至成为了国家连片贫困山区。然而,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的川陕苏区、用烈士鲜血浸染浇灌而成的红军精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历史的久远而沉寂和淡忘。当前,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川陕革命老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富藏于川陕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川陕人民用血汗争取政权和革命胜利遗留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着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因此,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应当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红军遗产研究》一书恰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回应了这一重大现实课题并规划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蓝图,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三、该书以长征路线申遗为切入点,助推长征精神的弘扬,视角独特而新颖
2011年底四川省社科院专家学者率先提出由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立即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长征路线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者首先在学术上予以回应,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素材挖掘。该书在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阐明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党的群众路线和长征铁纪的基础上,赋予了长征精神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蕴含。从第三章开始寻找和挖掘长征路线申遗的亮点,包括红军妇女独立师、红军时刻标语等,由此所体现的长征文化,作者认为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彰显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普遍性价值,并进一步强调长征路线申遗不仅是对历史的再认识,更是对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阐明红军长征路线申遗的必要性时,作者明确提出:红军长征路线申遗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红军精神红色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有利于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利用。在论证红军长征路线申遗的可行性时,作者高屋建瓴地指出: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彰显长征精神独特魅力、促进长征文化整体保护、带动长征沿线提速发展。从而为后面阐述长征沿线区域发展战略、长征沿线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以及扶贫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指导思想。作者通过长征路线申遗的研究视角和路径,为长征沿线区域发展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指明了一条独特的战略思路,体现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超强的预见性。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大奇迹,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挑战了人类的生命极限,长征穿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越过了国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和传颂,红军所走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早已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永久的圣地。红军长征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等物体。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是一种历史文化。长征路线遗产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建筑或遗存,具备文化遗产的特征,既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长征路线强调其不可移动性或地域性,而且空间跨度大、分布于15个省,历经二万五千里,具有起点和终点的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属于线型文化遗产或文化线路遗产。因此,对长征路线及其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书稿可见,作者已充分认识到了长征路线及其申遗的独特性和战略性,以推动长征沿线区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长征路线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战斗的真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的见证,要用火与血、精神与躯体锤炼凝聚而成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来照耀整个华夏大地、照亮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作者书稿的选题立意高远、意味深长,读罢让人精神净化、耳目一新,又热血沸腾、振奋不已,诚如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所言:“散发出一种创新的清香,带来一种变革的气息。”
综上所述,作者以弘扬长征精神与长征路线申遗为视角来研究红军遗产,这种探索无疑是独到的、成功的,当然书中不足之处也有之,如某些地方不够精练、个别地方表述不是十分严谨,但瑕不掩瑜,《红军遗产研究》不失为一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高质量的学术佳作和优秀读物,这对研究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领域的学者以及高校师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境界,对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有所裨益,期待该书能在学界激漾出美丽的涟漪,回荡于学术的长河,泛起绚丽的波澜。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