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这个案例的研究,做了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提炼,一是分析南张楼村成功的条件,根据南张楼村这个案例——巴伐利亚试验,做了理论提炼;再就是以城乡等值化实现就地城镇化。
■ 李增刚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我选择的案例是山东青州南张楼村,这是乡镇下面的一个村,这个村的规模比较大。一进村的牌坊,两边是德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沿着这个村主要干道是两排别墅。可以看到这个村的道路还是比较宽的,开两台车都没有问题,道路非常长,都是板油路,这是这个图片直观的感受。
我做这个案例的研究,做了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提炼,一是分析南张楼村成功的条件,根据南张楼村这个案例——巴伐利亚试验,做了理论提炼;再就是以城乡等值化实现就地城镇化。南张楼村大概从80年代到现在人口保持在4000人左右,基本上没有变化——没有到国内其他城市打工的农民,出去打工的就是到国外,到阿根廷、美国、韩国以及欧洲西班牙等国家;以此为就地城镇化的一个样本;再提出理念—行为—绩效的框架。
为什么讨论这个事情?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是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而这次讲的巴伐利亚试验,就是实现城乡等值化,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但是等值。另一方面,城镇化按照公布数据已经到了50%多,预计到2020年达到60%多。一个问题是,是否中国所有农民都要向城镇转移?如果不是所有农民都转移到城镇,剩下的农民怎么办?即便按照现在中国人口比例,城镇化率达到80%,农村人口还有接近3亿,农村人口占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是环境问题;南张楼村一开始就特别重视环境建设,而巴伐利亚试验同样也是环境重视程度非常高。
下面讲一下南张楼村巴伐利亚试验有关的情况。南张楼村基本的位置,是典型的华北农村,它是潍坊市管辖的青州市的一个镇的村。它的北面是蔬菜基地寿光,离寿光距离只有10来公里,离青州市28公里;它的人口是4000人,面积是9.8平方公里,从人口和面积来看,超过中国农村面积和人口平均数据,大概是农村平均人口4倍左右。中国农村平均人口是1000人左右,规模9.8平方公里也不小。这个村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全村4000多人口,与1989年没有变化,没有出现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是就地城镇化的一个样本。
这个村起源于元代大德年间,一个证据现在还保留着,就是元代大德年间的饮马槽。有一个南张楼赋,是2002年请人写的,村人自己写了毛笔字,让人专门刻的南张楼赋。它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也高于潍坊,人均收入1.8万元,全国是8096元,山东是10620元,潍坊是13723元。但是,这个村不是全国,不是山东,甚至不是潍坊最富裕的村,这个村单纯从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都不是最富裕的村。山东比这个村富裕的村如烟台龙口的南山村;潍坊比这个村富裕的村如寿光的三元朱村,即王乐义最早种植蔬菜大棚的那个村。
但是,这个村进行了巴伐利亚试验,从90年代初开始,这可能是全国少有的地方。土地整理很多地方进行了,但是推行以城乡等值化为导向和理念的土地整理和发展,这个村可能是唯一的典型。这是德国赛德尔基金会选择中国的一个农村进行的试验。国土资源部、山东省等的领导都曾经去过南张楼村进行调研,如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调研时说南张楼村大有发展前途;国土资源部部长、山东省原省长姜大明也进行了评价;山东省现任省长郭树清也曾经去调研过。
下面,我从南张楼村进行巴伐利亚试验的开端、前期规划、实施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南张楼村这个案例。
1987年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巴伐利亚州和赛德尔基金会共同确定一系列援建项目。1988年赛德尔基金会计划在山东找一个村庄进行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的巴伐利亚试验,有很多村庄竞争,之所以选择南张楼村,按照当时的书记袁祥生(他现在虽然已经不是书记,但是是村里面核心人物,是中德项目负责人,村还是在他领导之下)的说法,就是六点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不靠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没有大企业,人多地少。六点天然劣势使得赛德尔基金会愿意选择这个村庄进行这样一个试验。但相关资料表明,其实这个村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在当时已经是农村比较发达的地方。我曾经找到一个数字,1989年它的人均收入超过了中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这个地方发展水平是不低的;袁祥生是1976年当这个村书记,80年代养蚕,产值很高。第二是在1984年建了一个石油机械厂,专门给胜利油田提供石油生产配件,产值也不低。再就是袁祥生领导下于1987年在济南开了一个汽修厂,当时中国进口波兰轿车比较多,山东没有波兰轿车的汽修点,他就到济南开了一个汽修厂,效益不错,每年给村里面创造10多万的纯利润,给他们村提供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另外袁祥生也提到跑济南50多趟,都是自己带车去的,有司机有轿车。按照当时农村情况,村里面有轿车,应该是发展水平不低的。所以他虽然归结了天然六点劣势,但是其实他是有一些优势,这是一个开端。
最重要的巴伐利亚试验,赛德尔基金会给他们村绘了一张蓝图,叫做《南张楼村发展规划》,是赛德尔基金会驻村达一个多月时间,四名专家帮他们村画的一张蓝图。蓝图按照功能分为四大块:工业区、大田区、文教卫生区、生活区。此后20多年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可以看到这个村里面规划的蓝图,这边就是工业区,这是居住区,这是科教文卫区,周围是大田区。这也是一个图,这就是它的居住区,居住区里面也分好几块,一块就是平房区,还有一块就是传统民居住房,还有一种是别墅,盖的比较豪华,还有一种就是楼房城市里面的这种楼房,建的有十来栋楼房,建的户均面积不小。据介绍每户面积130平方,26万就可以买一套。这也是一个图,是整个村的规划图。
比较突出的一点,德国人制定的规划比较仔细、比较认真,实施得也比较仔细、比较认真,多年没有变化,大田区就是大田区,绝对不占用土地,工业区就是工业区,科教文卫区包括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这里面都有,生活区就是村民的民居。有一点改变的只是微小的调整。在规划里面,德国人给他们规划了停车厂,没有执行,因为在90年代初农村不可能有轿车,所以没有接受。再就是在科教文卫区这块,有一部分建了其他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民俗博物馆,当时德国人留这块本来是要建一些运动场,让村民锻炼身体,这块也没有建。后来德国人说他们不严格执行规划,说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个规划实施的还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巴伐利亚试验的实施大体分这样几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土地整理,巴伐利亚试验最为核心的是要通过土地整理解放生产力。土地整理之后全部进行机械化,全部用现代化的灌溉方式,同时能够增加一部分农田。整理前全村有6308亩土地,废弃窑厂1800亩,分为257块。建成之后是长350米、宽300米的54块大方地。修建PVC输水管道55800米,农用机井205眼等。这是现在的大田种的是蔬菜胡萝卜。这个地垄就有灌溉的系统,灌溉的时候喷灌和滴灌都可以实现,有一个小房在里面进行遥控。这个是村种的杨树,他们现在村也是农村旅游的很好的村。这是从高处看大田和工业区,所以看上去是非常漂亮,因为54块大田,规模也比较大,无论从远处看也好,从近处看也好都非常气派,非常美观。
巴伐利亚试验另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就是双元制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上大学,从小学到初中都要在学文化课的同时学一项技能,包括木工、钳工、金工、缝纫等全部都学会。按照德国的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初中之后要分开,一部分考大学,另一部分走向社会,要进工厂,就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推行双元制教育理念,就是工厂需要的,都要在学校学会,比如车工要会,进工厂以后就可以直接干,基础都是在学校里面学的。中国很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车工的不会开车床,学缝纫的连缝纫机都不会用,和我们有明显的差别。这个村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考上大学的有100多个孩子,但是大部分孩子高中毕业之后就接受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之后,因为学了技能,所以他们无论是在村里,到国外打工,都比较顺手。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在韩国有一个南张楼街,已经有50多户在韩国工作,在阿根廷有自己的农场,占40%的股份,包括到美国开餐馆。但是双元制教育大概在2000年之后,初中阶段停了,因为说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孩子大部分要考大学、考高中,而且村里的南张楼村初中现在并到何官镇了,双元制教育理念就没法实行了。
巴伐利亚试验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资金援助,相当于投资或者是无偿援助,但实施之后,赛德尔基金会对这个村更多的是培训教育为主,资金援助为辅。到现在为止,赛德尔基金会投入资金20多年不过450万元人民币,每次给的都不太多,但是他们干的事情,比如对村民进行外语培训,第一批就培训了4个德语人才;先在北京大学上了一年的基础班,接下来又到德国歌德学院去学,学完了之后就成为他们村德语翻译。后来几次青州市为南张楼村开的中德双方的国际研讨会,用的都是本村的翻译,包括在北京世纪坛开的中德国际研讨会。
给村民进行职业培训。高中毕业之后,没有上大学的,就到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建立的职业教育机构去培训,这些教育机构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在山东平度也有。他们承担培训的路费、学费、生活费,培训完了之后,赛德尔基金会报销。再就是进行教师培训,双元制教育在中国的中小学老师里面,开始没有几个人接受,也没有几个人懂,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还有医生的培训,他们村有一个比较大的卫生院,投资几百万建立起来的,基金会本来是要为卫生院买医疗设备,但是卫生院建完了之后,发现卫生院建的风格跟德方要求不一致,德方出了规划图,但考察的时候发现和规划不一样,就没有提供援助买设备,村里人自己买了。这也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我们开始商量怎么着就要怎么着,否则直接就“撕破脸皮”。
再就是到国外务工。通过到国外务工,南张楼村许多村民积累了第一桶金,在国外工作五年,最少能拿回来20万人民币。90年代初很多人一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块钱,在国外基本上一个月就可以赚到一万块钱。所以在国外工作几年,基本都有比较好的收入,回来之后,他们在村里开始建一些企业,包括机械厂、织布厂、塑料厂、奶牛养殖场等。因为有的在国外制造企业较好的工作经验,也有的在国外农场工作,他们建了这样一些企业、工厂以后,使得村的企业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比周边村好得多。按照前几年数据,他们村有90多家企业,现在每年滚动外出,每年都有去的,大概年均有200多个人在国外务工,阿根廷、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等都有他们村务工的人。国外知名度也非常高,在韩国建立了南张楼村一条街,务工人员达到50多人,有20多户定居,阿根廷5户,美国6户,西班牙有2户。他们每年回来,给当地带来新的观念、理念,包括资金积累。
再一个方面,就是村里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服务业。1984年他们村开始建立石油机械厂,后来建立了织布厂、面粉厂、化肥厂、塑料厂,大概有95家工厂,安置了1400多人,占到全部村民的30%多。我们去石油机械厂看,现在就业大概60人,前两年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今年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和生产的是石油开采配套设备,今年受影响比较大。就业工人工资水平,熟练技工工资达到8000元,一般职工达到4000元,有五险,不交住房公积金,因为农村没有必要。吸引了周边很多村,甚至其他县、其他市的人也到这个村打工,它的工厂、第二产业比较发达。
村服务业也比较多,包括美发店、饭馆、加油站、超市、银行、邮局、网吧、移动营业厅、电影院等等。还有一些品牌专卖店,这里有一个超市的图片,这是比较小的一个超市,村里面规模比较大的,有各种各样综合性的超市,有三家比较大的超市,卖衣服、食品、各种各样生活用品的超市。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达到600多人,占总人口比重接近15%,也吸收大量的村民就业。这两块可以看到,基本上40%多的人在村里就可以就业,除老年人、儿童、国外务工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在本村找到相应就业。
该村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还有建了一个文化中心、一个民俗博物馆。这就是他们村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一个礼堂,里面有1000多个座位,开村民大会的时候,每户一个座位,座位上写着名字,他们每年二月二开全体村民大会。这1200个座位略有富余,有的时候有增减的变化,但是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上就是1200多个座位,每家每户都有一个。
民俗博物馆叫做青州民俗博物馆。这是院子的外面,这个小窗户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图,里面放着他们村里以前用的生活用品、农具,还有巴伐利亚试验过程当中的一些纪念性的东西,还有德国文化的东西。所有去参观的人都会在那个地方,他们给一个本,让你们签字留念。为什么建民俗博物馆呢?就是受到了德国的影响。他们考察的时候,发现德国人传统的东西保存得比较好,按照他们书记说法就是人家家里面,他的爷爷,甚至老爷爷坐过的沙发,用过的雪橇保留着,很多农具也有。袁书记年前去德国,他们开出了1954年生产的拖拉机。1954年生产的拖拉机现在可以直接点火开出来,这是不得了的事情。
接下来要讲的是巴伐利亚试验的效果。
第一,巴伐利亚试验实施之后,我断断续续搜集了他们村的人均产值数据,从人均产值情况看,人均收入水平,南张楼村低于潍坊市城镇水平,也低于山东,低于全国,但是高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2012年南张楼村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高出潍坊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潍坊市农村人均收入大概是只有12000元。但是只有潍坊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不如城镇居民收入高,人均收入水平总体上高于农村水平。
第二,从全村的产值和利税角度,南张楼村有90多家企业,产值和利税还比较高,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亿元左右,所交税收占荷官镇的90%。这个村在他们镇上是最大的一个村,同时贡献的税收也是最多的一个。
第三,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因为德国给出的南张楼村发展规划,对它的村庄功能进行了分区,所以现在基本上做到生活区安静,没有污染,教学区独立,不受干扰,工厂区水电路齐全,土地完全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再一块是村内基础设施齐全,道路进行硬化,街道两边完全按照城市进行绿化,种植花草,路面整洁,专门建立28人的环卫队,50多个垃圾箱,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和城市没有差别,甚至优于城市,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医院、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广场、图书馆、阅览室等等。周围村居民都到这个村的医院看病,小病基本上都在村里面做,甚至连脑血栓的康复活动都可以在这个村医院做,基本医疗服务比较全面。
第四,形成了民主管理制度。村每年都要开村民大会,村重大决策都会在村民大会上进行决议。他们的说法,叫做“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四议就是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就是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监督不是有专门的监督机构,而是村民监督,他们书记说4000多人,8000多只眼睛都在盯着我,就是这样监督的机制。
生活环境方面这也有一些图片,是典型的农村的院落,这个院子还是比较漂亮的院落环境。这是村民的别墅区,这是和张老师去一个村民家里考察的别墅区,和封面图片那个别墅区不一样,这里都住着村民。这是村民的楼房,每家每户室内面积是130平米左右,不考虑配套,26万就买一套。这是街道,全部实现硬化。这是农户家里面,家里面有液晶电视、空调,不只一台,好几台空调,两层楼的房子。这是别墅二楼,整个房子室内装修和城市里没有差别,甚至比城市还要好。
民主管理制度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这里有一个图,是村的文化中心,村民开会的地方挂的工作流程图,完全是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这种民主制度之所以充分体验,就是在巴伐利亚试验设计规划的时候,德国人留下的影响。德国人要求走访到每一个村民,如果有村民反对,就提出更改方案,时间比较长,制定规划也比较细。这个方式就给村民树立了一种民主观念,村里面事务大家都积极参与;开始的时候村民对于巴伐利亚试验实施,调查、发调查问卷,开始是想勾掉哪个就勾哪个,和一般的调查差不多,但是后来村民民主观念越来越强,村民要求积极参与,开会的时候1200多户都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监督是所有村民监督,每个村民都是监督者。
第五,就地城镇化表现突出的就是村民没有外流,4000多人的村现在仍然是4000多人,除了200多人在国外打工和少数人考上大学和别的企业聘用之外,基本上没有外流。他们村表现的空心化,是有的户有空心化问题,比如儿子在国外定居,虽然家里有二层别墅,但是就是老两口。个别家庭出现了家庭空心化问题,但是整个村里基本上没有出现空心化,反而是其他地方的人到他们村里面打工,充实了他们村的劳动力。
最后就是南张楼村实施巴伐利亚试验在感到遗憾的地方。一是没有实现集中供暖,许多村民住进楼房,但是没有集中供暖,被村民认为是和城镇存在差别的地方。再就是停车场,他们没有按照德国专家规划建设,导致村里停车紧张,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因为比较富裕,车也比较多。这是一个遗憾。
在研究了这个村的案例之后,我们对南张楼村成功的条件做了分析。理论上来,第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巴伐利亚试验全新理念的冲击。无论是村干部还是一般村民,都认为巴伐利亚试验理念的作用比资金援助作用大得多,因为只有450万元投入,而他们自己投入3000多万元,各级政府也投入了大概3000多万元。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理念冲击比较大。
城乡等值化理念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当时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转移之后也出现空心化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提出了城乡等值,就是城乡可以不一样,但是基本上等值。类似于在效用函数中各个变量大小可能不一样,但是最后效用值基本上一样,追求的是这样一个目标。实施巴伐利亚试验的结果表明很多人愿意住到乡村去,这个州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住在农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住到城市。
制定并严格执行《发展规划》理念的冲击。德国的发展规划制定得严格、认真,执行的时候非常认真。村长到德国考察,也看了巴伐利亚的规划,规划实施得非常严格,他曾经讲到,村民土地是私有的,我要在自己私有土地上想建一个房子,可能这个土地有50公顷,50公顷土地上建一个房子基本上看不出来,但是要通过代表大会审议,因为不能影响景观,不能影响整个县的规划。所以他有一种严格规划执行的理念。再就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只要有违反规划的地方,没有按照德方要求建,立马就不给你援助,立马就跟你翻脸。现在这四个功能区没有变化,感觉到整个村的环境比较有序,整个村的生活秩序比较良好。
再就是德国人“较真”理念的冲击。包括他们在规划实施当中,包括非常具体事情的较真上,使得他们觉得较真的这种观念确确实实,一点不通融,出来的产品质量是过关的。他们做一个凳子,德国要求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做,他们为一个楔子可能要商量半天时间,做出来的质量确实是好,使用了几十年都不坏,这是德国工匠精神典型的体现。
我认为村里的企业家精神,甚至比巴伐利亚试验的影响还大。我曾经跟袁祥生先生提到,如果不进行巴伐利亚试验,你的企业家精神,这个村是否也会建设非常好?他没有回答。后来我想,这个村即便不进行巴伐利亚试验,他的人均收入可能不会比现在低,但是村的状况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可能像中国大多数农村,村民可能富了,但是村里面没有统一规划,可能是比较乱的状况。他的企业家精神表现在几个方面,积极把握机会、善于把握机会,一年从青州跑济南50多趟,基本每个星期都去推动这个事情,这种开拓精神很难有。
有想法和说干就干的决心和能力。袁祥生建石油机械厂,从胜利油田找合作项目,种桑树养蚕从周围的临朐县学习之后直接超过那个地方的养蚕项目,然后到济南开汽修厂。再就是到阿根廷打工,参股阿根廷农场华生农场。原因就是他们村有一个解放前的干部,南下的时候在南方当地方领导,后来这个人全家跑到阿根廷,四个儿子都去了阿根廷。他们回村的时候,村长积极抓住了这个机会,跟他们提出合作的想法,村民一批批地向阿根廷输入,开始在农场打工,然后到工厂打工,后来很多人开餐馆,赚得比较高的收入。
就地城镇化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因为人均耕地有限,土地收入有限,就业能力不足。他们村人均耕地1.48亩,基本上是中国农村的水平,无论种什么都不可能使收入高水平提高。他们现在种胡萝卜,胡萝卜一亩产量是一万斤左右,贵的时候一块钱一斤,便宜的时候可能一毛钱一斤。种植胡萝卜可能比种粮食作物强一点,但是受价格影响波动比较大,单纯靠耕地,收入水平不可能有大幅度增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村庄和村民收入来源,也是留住村民的基本条件。
对外开放,跟德国巴伐利亚州和赛德尔基金会合作,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典型。这个村不是收入水平最高的村,也不是最好的村,但和外国人合作,他们开创了中国的先河,在农村引入外国合作和外国理念比较早。第二个就是劳务输出带来的资金、项目、经验和理念,他们建立的奶牛合作社,奶牛养殖场,就是遵循阿根廷养牛的做法,包括不用任何添加,完全植物养殖。同时鲜奶完全机械化操作,奶产出来直接放在密封罐里面,直接运给伊利和蒙牛,产品质量有非常好的保障,这就是从国外学回来的理念。
进一步可以说,这个地方没有大规模农民外流,是就地城镇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民不需要出村就可以购买各种产品和各种服务,他们村包括网吧、驾校、医院都有。城乡等值化和中国未来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和结果,我们从城乡二元经济到城乡一体化,这是城乡等值化目标的一个追求。因为城乡差距比较大,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们采取各种方式,让很多人转移到城市里去,这部分人城镇化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状况。所以,我认为现在所提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城乡等值化目标的追求。
我们城镇化的过程,主要还是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政府力量反而不一定是推动,尤其户籍制度,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农村和城市,虽然不同类,但应该等值,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二者应该有机的结合。中国未来城乡发展道路应该也是城乡等值化的方向。
就地城镇化。城镇化应该包括很多层次,包括向大中城市迁移,向小城镇迁移,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使他们的生活条件、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得到改善,这才是城镇化所要实现的基本的目标。所以就地城镇化基本上得到了实现。但是就地城镇化是否具有普遍可行性?按照我们判断,就地城镇化可能是一种选择,但是不能够成为城镇化的普遍模式,南张楼村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条件,特别是他的规模,他村里有4000人,9.8平方公里面积,基本可以建成一个小城镇。但是,大多数村不具备这样条件,一般村规模比较小,大概1000人左右。所以,能不能以现在的镇和乡为单位进行就地城镇化,如果以行政力量推动,就和市场力量推动的结果不一致。
另一方面,就地城镇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关系,这个村特点就表现在就地城镇化的条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如果第二、三产业没有发展,即便建了楼房,即便把村民集中起来,也不一定使村民待得住。就是说发展还是靠第二、三产业发展,这是就地城镇化可能成为一种模式,但不是普遍的选择。当然,就地城镇化还会有非常多的模式,中央财大的吴碧波曾经研究部中国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他提了七种模式,但是不包括我说的这个模式。南张楼村巴伐利亚试验,以城乡等值化为核心理念对就地城镇化会有一定作用,但不会是城镇化的普遍模式。
巴伐利亚试验理念,应该包括:理念-行为-绩效。个体层面,受内生和外生冲击会形成理念,理念决定他的行动,进而决定绩效,行动包括一系列制度建设,民主决策的制度也是在理念冲击下形成的。集体层面就是每个个体的理念、行动和绩效相互影响,形成集体绩效。通过政治过程,形成有机的结合,每个村民理念对行动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一个集体理念。这个集体理念形成是政治过程,民主决策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决定他们村的集体行动,进而决定集体的绩效。
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现在来看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远远没有结束。南张楼村也是中国众多农村当中的一个,既不是最富,也不是环境最好,也不是最发达。如果没有巴伐利亚试验,南张楼村是否也能够成功呢?我说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模式,我们重点就是说他们村通过巴伐利亚试验,规划一直在执行,基本上实现了就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