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形势下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赵永生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于保证企业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不仅给企业带来许多商机,也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企业竞争是文化、形象、品牌的竞争。为适应新的形势,企业领导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在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着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在表层文化中,令人赏心悦目的厂貌,会使广大职工置身于一种精神愉快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职工会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就会自然产生自觉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精神、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企业文化的深层文化,对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精神是职工的精神动力,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更是企业兴衰的制约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队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那么可以说这个企业就存在着潜在的发展优势,职工科学文化程度高,就会不断研究新工艺、新技术,就会不断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产品就会不断更新换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间竞争会愈来愈激烈,而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适应、满足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企业就能生存、发展、前进。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失败,甚至消亡。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泰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物本管理”理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员工被看做是企业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看作物一样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人本管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张不能把员工单纯地看作是让机器运转起来的零部件,企业员工的价值在于他们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是企业可以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支柱。通过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使企业其他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理论,对于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认识员工的价值,加大对提升员工能力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的法则。

  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的组织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成功途径。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直接的竞争日益激烈。影响竞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但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一环,在竞争中影响成败的最决定性因素,这种认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科学技术文化的学习,丰富员工的内心精神世界,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力资源综合实力,是在竞争中最终获得胜利的法宝。企业要致力于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来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变化,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基础上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注重跨地区、跨国家科技、文化的融合和兼收并蓄,从根本上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塑造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同样,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并不是最直接的动力,但却是最持久的动力来源。资金与技术优势、产品与服务完善、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都依托于企业文化,有了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就能最大范围地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作者为赤峰元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