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春景 职员
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统计局表示,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1月19日新华网)
2015年GDP涨6.9%,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创25年新低。在笔者看来,未被高估的GDP都值得肯定。记得去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2015年中国GDP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同年10月,李克强再次指出,“实现7%左右的增速实属不易,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取得这样一个成绩,来之不易。诚如有专家所言,6.9%是一个不低的速度,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约束、有关战略目标客观需求的表现。
提及GDP,一些人难免抱有成见,总以“水分论”定调GDP,一旦GDP有一定增长,往往就会传出“被高估”的声音,对统计数据可谓疑心重重。具体而言,认为GDP被高估,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企业间的叠加统计;二是在核算GDP过程中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三是在“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政绩考核下,造成一些地方统计部门故意虚报,甚至夸大GDP。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人善于拿这种“新常态”的走势跟GDP“被高估”直接画等号,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实际上,如果算上“隐形经济”这块,GDP和人均收入都是有被低估的。有经济专家估算,仅2010年,全国没有统计进GDP的隐形经济,大约6万亿元。那么,2015年会有多少隐形经济尚未统计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6.9%的GDP增速,一些网友认为数据不仅没有人为拔高,反而可能被低估了。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看来,很多时候,GDP不仅没虚高,还被低估。首先,服务业产值一直在我国GDP统计中处于严重低估状态;其次,我国高收入人群存在着大量隐性收入,而这部分产值并没有计入GDP;再者,我国GDP统计方法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也是数据被低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点需要厘清的是,“经济下行”不等于“GDP被高估”。6.9%的GDP增速,对眼下经济下行没必要忧心忡忡,这是从超高速转换到中高速增长,符合经济规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也是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记得2014年,我国经济的增速为7.4%,这虽然比过去略有下降,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较高的。2015年GDP增长6.9%,说明了“新常态”下的中国依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其实,在被高估和被低估之间,没必要做过多口舌之争,我们之所以较劲,皆因GDP增速是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的最主要指针之一。对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并没有存在平减指数被低估,GDP被高估的情况,2015年GDP增长6.9%是一种客观的实际反映。以事实为依据的GDP数据,没有人为的高估,增速虽然有所降低,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