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银监会会同公安部等部门制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暂行办法》),经过两年半艰难酝酿,终于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意味着长期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网贷行业,终于迎来了监管时代。而且,对P2P网贷平台定性为信息中介机构及对监管主体、负面清单、信息披露等规定,对确保P2P网贷平台规范有序发展及防范金融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监管基石。
应该看到,尽管《暂行办法》确立了P2P网贷监管基本框架,且规定的监管内容已相当完善,但笔者认为仍有不少需完善和补充之处,主要在地方金融监管、地方备案标准、资金存管、信息披露违规追责等方面应更加明确和细化。
此次,银监会牵头制定的《暂行办法》,将P2P监管大权交给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实行属地监管原则,虽可调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推进P2P监管及时性和有效性,填补监管时空脱节缺陷,但对地方政府监管能力却又带来极大挑战和考验。众所周知,目前各级地方政府虽成立了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但其监管力量和监管专业水平相对于庞大的P2P网贷平台及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态势,明显捉襟见肘,不足以担当履行P2P网贷监管重任。对此,《暂行办法》应明确规定银行监管部门肩负起提高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培训之责,同时帮助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组建P2P监管职能部门;并督促其从商业银行或银行监管部门抽调金融监管能手,充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以便更好地、正常地发挥对P2P监管功能,不使P2P监管流于形式。
尤其,《暂行办法》规定P2P网贷公司成立只须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且规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不构成对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这些规定过于宽泛和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更会导致一些新问题发生:一方面,难以正确把好准入关,会使一些不具备条件的P2P平台获得经营许可,再次造成P2P良莠不齐、无序生长局面,不利于P2P网贷平台整体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会造成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P2P平台备案时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宽严不一,导致各地对P2P网贷监管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最终影响P2P网贷监管整体水平和质量。对此,《暂行办法》应当对P2P网贷备案登记机构在资本数额、内部治理结构、风险防控能力、评估分类等方面,应有明确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以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形成统一备案依据,消除各行其是和各自为政现象,确保P2P监管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资金存管是防范P2P平台风险核心举措,此次《暂行办法》虽规定银行为客户资金存管唯一机构,并要求各参与方签订存管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但并未对P2P网贷平台资金规模作出明确要求,这个看似完美无瑕的规定,似乎为P2P网贷平台资金提供了便利的存管通道,但实质却有一个最致命缺陷是,银行无形中会形成P2P网贷平台“规模性歧视”,即只接受规模大的P2P平台资金存管,忽视甚至拒绝小规模P2P网贷平台资金存管,堵塞了小规模P2P网贷平台资金存管通道。如此,不仅提高了小规模P2P网贷平台存管门槛,把小规模P2P网贷平台资金再次逼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存管,更会让P2P网贷平台走过去“自设资金池”野蛮生长老路,为P2P平台再次关门跑路打开了通道。由此,对P2P网贷平台资金存管应兼顾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及居民收入水平,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存管资金数额,既可达到遏制规模过小P2P网贷平台发展之目的,又可抑制银行只接受规模较大P2P网贷平台资金存管的行为。
信息披露客观公正直接决定P2P平台生存发展质量和秩序,而此次《暂行办法》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发布虚假、误导性信息及重大信息遗漏,规定了具体追责措施,对确保P2P网贷平台信息真实性奠定了坚实“法制”基石。但也要看到,对P2P网贷平台与各类媒体相互勾结发布欺骗性信息缺乏追责规定,为少数不良媒体及心怀叵测的P2P网贷平台公司“作弊”圈钱提供了土壤;最近已暴露P2P网贷平台重大案件显示,不少P2P网贷平台“圈钱”成功,媒体只收钱不分真假的见利忘义行为,实质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不光彩角色。为此,《暂行办法》仅对P2P网贷平台散布虚假欺骗性信息追责还远远不够,还应特别对媒体增设追责条款,对与P2P平台勾结蓄意发布虚假信息的媒体严厉追责,有效堵塞P2P平台机构通过公关等手段买通传媒机构、故意向社会发布或传播虚假欺骗信息的通道,净化P2P网贷平台发展舆论环境。
(作者: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供职于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