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胜 梁婧
“农,天下之本也。”农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十二五”以来,贵阳农业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
“十二五”之初,贵阳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2013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5个100”工程,重点打造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贵阳启动了9个省级农业园区及16个市级农业园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园区子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互联网+农业”成为新蓝海,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下乡”掘金农村电商蓝海时,贵阳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通过农村电商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
从建设基地到打造园区、从生态农业到都市现代农业、从传统的批发销售到农村电商,贵阳都市现代农业以产业园区为舞台,奏响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
转变思路
生态农业扮绿乡村土地
贵州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大山赋予了贵州灵气,也一度成为农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贵阳,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生态环境良好却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修复。这也决定了贵阳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不能走粗放发展之路。
早在2010年,贵阳就出台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对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新生态农业经营机制、强化生态农业科技支撑、加大对生态农业投入、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保障机制等作出具体安排。
眼下虽已是冬日,但在白云区牛场乡大山村,家家户户种植的绿化苗木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凝望着这些深绿浅绿的土地,村民张金平确信自己三年前回乡的选择是对的。
十多年前,张金平开始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中途有回来过,村里还是老样子,种的是包谷,没啥发展前途。”张金平说。
在村支书陈安伯的印象里,2011年以前,村民们还以种植水稻、包谷等传统作物为主,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如何发展本地经济成了他的心头石。在外出考察中,陈安伯见识了农村苗木产业的发展前途:1亩苗木一年能赚两三万元。
2012年初,张金平一听说村里准备发展苗木产业,就觉得靠谱:“我闲暇时候喜欢到处转,经常去浙江的一些农村看,那边的苗木发展得特别好。”
几个月后,张金平决定回乡。由于没赶上村里第一批种苗,他还邀着几个同乡到云南考察,以每株30多元的价格买了800棵樱花大苗,种满了自家3亩多土地。张金平说,“到处都在开发建设,苗木这块市场蛮大。小苗几毛钱一株买回来,在地里种两个多月,价格就能增长一倍多。”
“苗木收益高,还能保护村里的环境。和张金平一样,这几年村里返乡创业的农户就有20多户。”陈安伯说。
聚集要素
打造高效农业园区
作为农业发展的形态之一,农业园区以其高效、集约的特性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省会贵阳是全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贵阳农业建设不仅要突出生产功能,更要体现休闲观光功能。”市农委总畜牧师李宏清说。
按照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贵阳制定了《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两区一带多元八模式”的总体布局。
李宏清介绍,按照2014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贵阳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对现有农业园区的规划进行了重新调整,在满足园区具备一两个主导产业、具备必要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向精致农业、休闲都市农业拓展。例如,将花溪区久安茶叶园区建设成为茶旅一体的生态精品茶示范区,将息烽红岩葡萄园建设成为集采摘、加工、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等。
李宏清说:“都市休闲功能不是简单修一条路、建一个凉亭就能体现出来,要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农业的气息,能够留下来。”为此,贵阳将农业园区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匹配,实现农业园区与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小城镇建设的融合性发展。
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大批农民就业创业。
4年前的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年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2011年,蓬莱仙界景区启动建设。2014年,蓬莱仙界景区获评国家4A级,处于园区核心区的蓬莱村也变成一个集观光、休闲、生态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点。
2014年4月,蓬莱村集体入股30万元,村民入股80万元,注册成立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杨立斌就是股东之一。现在,他已经是公司的项目部经理。
旅游公司成立后,就承接了神农庄园景区的安保、保洁等业务,又购买了观光车、音响设施,投资修建停车场。去年,公司收入60多万元,今年收入预计突破100万元。
借助贵阳首届农业嘉年华在蓬莱仙界景区举行的机遇,蓬莱村正计划成立专业的旅行社,开发旅游商品,在吃、住、购上下功夫,明年确保再增加至少三个以上的增收项目。
互联网助力
都市现代农业“触电”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农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篇章。
今年6月,贵阳出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实施农村电商“星火培训工程”“新网升级工程”“燎原行动工程”“村淘创富工程”“村淘创富工程”五大工程,集中力量突破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基础设施、涉农电子商务金融、物流配送、运营等发展瓶颈,到2017年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带动力的“村淘创富”先行村。
10月9日,贵阳市电子商务发展大会召开,将“电子商务+农村”作为三大发展方向之一。一些农业企业开始接触农村电商。
“以线下体验带动线上购买,从9月份到现在,我们小山村蔬菜淘宝网店销售量就达到400件。”白云区牛场乡小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清友说,就在11月中旬,都新社区小山村蔬菜O2O线下体验店开业,这是三个月来小山村在白云城区开的第三家社区线下体验店。
张清友经常说自己“没想到”,小山村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成为农民人均年收入过万、村集体经济过400万的知名蔬菜基地明星村。
张清友是大伙致富的带头人。在发动村民种植晚番茄的同时,他发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了稳定生产,村里还相继建成蔬菜大棚、保险冷库、育苗基地。
今年,白云区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建设,提出实现村寨电商全覆盖的目标。这让张清友又有了想法,他也积极报名参加了省、市、区组织的各类电商学习培训。“开体验店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推广网店,来自我们村蔬菜基地的无公害蔬菜,能够以低于市场价15%到20%的价格,直供到居民家的餐桌,市场前景很好。”张清友说。